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癫痫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8  浏览次数:1239次

    急性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比如: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形成等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是导致人类致死的重要原因。血小板主要的功能就是参与血栓的形成,而此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作用完成的。每个因子间互相作用,在静息状态下使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急剧的数量重排,构型转变。同血浆内部有关物质发生结合,导致血小板出现集聚现象[1]。同时,血小板内部发生各种分泌的反应,能促进血栓形成。但是,糖蛋白多是CD42b、GPⅡb或GPⅢa以及CD62P等,糖蛋白表达数量的多少,可以对血小板功能状态做出直接判断。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增强血小板活化程度,参与疾病的产生、进展,其中以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活化的程度最明显。现分析本组12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癫痫的120例患者,其中包括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各40例患者分别作为实验组的三个组别,与对照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实验组:男63例,女5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98±6.46)岁。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及心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1岁,女19例。年龄41~71岁,平均(56.74±8.23)岁。本组患者一般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选用美国BD公司研制的流式细胞仪对其检测。选用大号针管准备采血,将抽取的前2 ml血液弃掉。再采集2 ml血液,置于枸橼酸钠抗凝型真空采血管内。在现有的配备Falcon管内,管壁上不可以有血液残留。在试验管内,CD61 PerCP、CD62P PE以及PAC-1FITC三种荧光抗体各取20μl。对照管中置入CD61 PerCP、PAC-1 FITC以及IgG1 PE三种荧光抗体各取20μl,PAC-1加入10μl阻断剂RGDS。同时轻轻摇匀,室温下进行避光反应15~20 min[2]。每个管内加入1%的多聚甲醛固定液相互混匀,在2~8℃的阴暗处静置30 min,24 h内上机检测。将流式细胞仪侧向角散射(即SSC)三色荧光和前向角散射(即FSC)的检测信号都设置成对数放大,以CD61 PerCP/SSC的双参数设门,检测实验管和对照管中血小板群的GPⅡb/Ⅲa、CD62P的阳性血小板的百分数。

    1.3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建立ROC曲线,阴阳性界值进行确定。采用χ2检验,如果检测值小于结点则为阳性。

    2结果

    实验组血小板膜糖蛋白中CD62P、GPⅡb/Ⅲa的阳性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对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相互聚集及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每个因子间互相作用,在静息状态下,使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急剧的数量重排,构型转变。同血浆内部有关物质发生结合,导致血小板出现集聚现象。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的配体与受体间互相作用,对血小板粘附、聚集、信号转导等起到调节性的作用。在急性心血管疾病中,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提高及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血小板膜糖蛋白活化发生明显变化。而且血小板的活化表面膜蛋白的依赖性颗粒尤为突出,可作为血小板的释放或活化反应的特异性标志物,也可作为机体内部产生血栓的重要标志。是机体定位诊断的向靶,而且还给导向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急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的形成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有密切联系,主要因动脉硬化的形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暴露出胶原,增进血小板的粘附。并且脑血管内部的脂质斑块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产生高切变力,进而激活血小板。同时,脂质斑块容易发生溃破,使血液内脂质发生暴露,最终导致血小板活化[4]。血小板发生活化以后,质膜上颗粒膜蛋白表达出较高水平,因此,GPⅡb或GPⅢa、CD62P发生显著性改变。GPⅡb或GPⅢa分子即为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在血小板发生活化时,GPⅡb或GPⅢa是由受体或配体产生非结合状态的转变,形成受体与配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以便血小板膜、纤维蛋白以及血小板互相之间出现结合的状态,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在静止的血小板内,在α颗粒上CD62P呈选择性分布。当血小板发生活化以后,α颗粒可以迅速和血小板膜良好相融,再释放[5]。

    而在血小板表面CD62P可以进行重新分布,由此可见,CD62P在血小板表面准确表达能够作为判断血小板是否发生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本组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血小板膜糖蛋白中GPⅡb/Ⅲa与CD62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急性脑血管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水平较对照组高,其作用机制是因为动脉粥样斑块的产生,从而促使血小板活化因素不可逆转性,致使血小板长期保持在活化状态。在临床抗凝治疗时,一定程度地减小了血小板活化,但是不能彻底将致活化因素消除,所以,还需长期采用抗凝治疗防治血栓的产生。血小板活化是脑血管内血栓产生及梗死的早期因素,其CD62P、GPⅡb/Ⅲa活化标志物的准确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监测均具有重要价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荧光标记活化的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能直接敏感的表达病理状态下,人体内部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给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后,再一步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4参考文献

    [1]朱晓钰,刘长剑,刘玉英,等.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10,9(23):43.

    [2]陈秋月,蒋辉华,卓红英,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7(10):8.

    [3]杜彦辉,赵秀欣,孙支堂,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院学报,2010,6(25):413.

    [4]宋玉强,邹宏丽,韩仲岩.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的动态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12(2):91.

    [5]燕虹,陈昆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测定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33(5):413.

    ↑上一篇: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析胎儿脐血血红蛋白中的应用
    ↓下一篇:微粉化地奥司明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