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1089次

    血小板主要参与凝血及止血过程中,是血液中最微小的细胞成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在进行止血、预测诊断血栓形成疾病中,检测血小板技术及血液中微粒有着较好效果,因此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进行临床检验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不同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35例)、急性脑梗死(49例)、冠心病(69例)及进行健康体检者(105例),参与患者男79例,女74例,年龄7~82岁,平均49.6岁;健康体检者男62例,女43例,年龄 18~75岁,平均47.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静脉采血方式进行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将 3 mm、0.8 mm的标准微球作为参照标准。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对血小板微粒进行标识,定位对照,采用FCM进行检测。对每毫升血浆中含有的PMPs的绝对量用N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N=167×C。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微粒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微粒检测结果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众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血液循环中包含不同来源的微粒,这些微粒与机体不同疾病发生有着直接关联,会呈现出相关抗原成分或者数据的变化,因此在临床诊治中通过对血液中血小板进行检测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预测及准确诊断,有着较大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检测血小板微粒主要办法一流式细胞数为主要办法,能够对细胞来源确定从而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不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时,通过对血液中微粒性质变化及数据水平进行检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能够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一定的揭示,同时对病情发展进行预测及依据,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血液中微粒变化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效果检测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也有着重要作用[2-4]。

    然而临床对血小板微粒检测办法较少且不统一,一般临床使用主要有酶免疫分析法及流式细胞术。FCM对血液中微粒进行监测网时主要采用全血法或者PRP,从而依据相对单位表达血小板微粒。然而此种方法不利于实验结果的空间比较,而且在排除血小板微粒的干扰中困难较大。

    本次研究中,笔者将血栓类及并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血小板微粒的释放量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血栓类疾病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对血栓类疾病进行预测接诊断时,采用血小板微粒检测方法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徐朝霞.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

    [2] 韩呈武,于雪莹,费书颖.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16(2):428.

    [3] 熊丽丽,魏文宁.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颗粒的方法学探讨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13(6):415.

    [4] 王昌富.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微粒的检验[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9):638.

    ↑上一篇:紫杉醇对SHI-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的影响
    ↓下一篇:手足口病主、肺动脉血流参数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