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补肾化瘀溶石法治疗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36例

    发表时间:2010-01-04  浏览次数:869次

    补肾化瘀溶石法治疗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36例作者:夏红彬    【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的治疗体会。方法:临床上采用补肾化瘀法治疗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病人36例。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治愈19例,占52.8%,好转11例,占30.6%,末愈6例,占16.6%,总有效率83.4%。结论:泌尿系结石属中医五淋的“石淋”范畴,多数为下焦湿热蕴结而成,临床上用补肾化瘀法治疗,共奏补肾化瘀溶石,兼清热通淋之功效,疗效颇佳。     【关键词】补肾化瘀溶石法   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      泌尿系结石,中医称为石淋,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结石一旦停留在输尿管三个狭窄区,极易嵌顿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而并发肾盂积水。泌尿外科多主张手术取石,解除积水以保护肾脏,但手术取石往往容易复发,病人在精神上、经济上压力较大,多半难于接受。近年来,我们采用补肾化瘀溶石法治疗本病36例,总有效率83.4%,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经B超或肾分泌造影,证实为输尿管结石伴有轻、中度肾盂积水者。  1.2  肾脏B超探查液平超过一厘米以上者。  1.3  3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为6.2:1,年龄最大56岁,最小17岁。轻度积水者25例,中度积水者1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8例,中段结石6例,下段结石12例。  2  诊断依据  2.1  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畏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2  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2.3  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2.4  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可明确结石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3  疗效评定      治愈:砂石排出,症状消失,X线摄片结石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改善,X线摄片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未愈:症状及X线检查结石无变化。  4  治疗方法      基本方:黄芪30g、白芍15g、云苓15g、熟地15g、川断12g、川牛膝12g、丹参15g、郁金10g、金钱草30g、海金砂15g、生内金15g、车前子12g、枳壳10g。      加减运用:下焦湿热突出者加瞿麦、扁蓄利水消炎比单纯清利湿热效果好;下焦瘀滞明显者加赤芍,桃仁能止痛消炎,消除局部水肿,加速结石下移,偏肾气亏虚者加仙茅、巴戟天、鹿角霜、翼其“气盛可以行水”,偏肾阴亏虚者加萸肉,旱莲草滋养阴血以充排石之渠;若疼痛剧烈者可加玄胡,川楝理气止痛;血尿明显者,可加茅根、藕节、大小蓟等凉血止血。  5  治疗效果      36例患者服药时间最长者为两个月,最短1周,通过临床观察,治愈19例,占52.8%,好转11例,占30.6%,未愈6例,占16.6%,总有效率为83.4%。  6  体会     泌尿系结石属祖国医学五淋的“石淋”范畴,多数为下焦湿热蕴结而成,故治疗多用清热利湿之法。但从临床实践看来,其结石之形成非一时一日,故辨证应注意虚实两纲。《丹溪心法》曰:“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湿热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虚而膀胱气化不行,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巢元方明确提出了“石淋的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是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景岳全书》指出:“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升提,虚者宜补……的治淋大法”。      现代医学认为肾盂积水,多由尿路发生梗阻,水液停聚于肾,肾脏体积胀大,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胀等症状。尤其是结石日久,肾虚症状日趋明显;在急性肾绞痛发作阶段,以湿热症居多,缓解期,症情随之转化,则以气阴两虚为多。所以肾虚之火,非火有余,乃阴不足耳。正如华佗所言,石淋“盖积热日久,熬煎阴液”所致。可见湿热蕴结,阴亏液涸,气虚推动无力,是导致砂石的主要成因。故在治疗上不可局限于清热通淋一法,一味着眼于“通”,愈攻而石愈不下,乃致犯虚虚之戒,往往以“补”代“通”,确可促进结石的下排。方中黄芪益气,熟地、川断滋肾,符合前人“若要通之,必先充之”之法;黄芪与牛膝“一升一降”重在通利,牛膝引药归经,充分发挥攻导之作用,同时黄芪之性补而不滞,不致于碍邪,诫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黄芪之性又善利小便……为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且能滋阴”,白芍“为阴虚存热小便不利之要药……生脾血,清瘀血”,并具缓急止痛之功。丹参、郁金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可以改善肾脏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金钱草、海金砂、生内金溶石通淋,云苓、车前渗湿利尿,枳壳疏理气机,且可缓解平滑肌痉挛,扩张输尿管,该方配伍,集“补”、“化”、“溶”、“导”四法于一方,特别是溶石一法,研究价值尤高,溶中寓排、寓导,既不受结石位置、大小、形态之限,而适于一切尿路结石,结石溶解缩小后,更有利于排石和导石。全方共奏补肾化瘀溶石,兼清热通淋之功效,故施之于临床,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药管理局发布.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1994,6.

    ↑上一篇:泌尿系结石病人的辨证施护
    ↓下一篇:泌尿系结石药物治疗99例的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