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急性白血病30例化疗后感染的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08  浏览次数:585次

      作者:苏玉璇,张伊莉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科,安徽 蚌埠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科学合理的治疗对策。方法 根据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应用抗菌药物。 结果 30例患者中27例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3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并最终导致死亡。感染难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年龄超过60岁及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原发耐药。结论 应用CHINET监测应用抗菌药物,可显著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预后。

      【关键词】 白血病,化学疗法,感染控制,抗生素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合并各类感染。并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立即采取经验性治疗很有必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是减少病死率的主要对策。我们应用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对2009年4月~2010年4月我院3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化疗后感染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为我院血液内科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5~77岁。均符合FAB 诊断标准[1]。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7 例(M15例,M216例,M31例, M5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 例(均为L1),人选标准:(1)发热:腋窝温度>37.5℃,持续≥2 h;(2)腋窝温度≤37.5℃,但有明确感染灶;(3)腋窝温度≥38℃,进行病原学检测。

      1.2 抗生素应用原则 根据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选用头孢类或碳青霉烯类超广谱抗生素,原则是尽可能早期、足量、覆盖性应用抗生素。若有如下指征之一,可合并应用万古霉素:(1) 疑为严重导管相关性感染。(2) 已知为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肺炎球菌或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者。(3)已经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者。(4)没有明确病原体的低血压或感染性休克[2]。 3~5 d后根据药敏结果适当调整,5~7 d后常规加用抗真菌药物,一直用至患者体温正常3 d以上且中性粒细胞高0.5×109/L。

      1.3 化疗方案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或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HA)或中剂量阿糖胞苷等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长春新碱+泼尼松(VP) 方案。

      1.4 其它治疗 间断输注浓缩红细胞以保证患者血红蛋白60 g/L 血小板<20×109/L时,间断输注浓缩血小板防止出血;白细胞在2.0×109/L~4.0×109/L之间时给予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益血生等应用, 白细胞<2.0×109/L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发现化脓病灶者及时予以充分引流。

      2 结果

      2.1 病原菌 本组30例患者中共搜集标本45份,包括血液、痰液、尿液、粪便、咽拭子、肛周拭子等。通过细菌培养检出致病菌12株,其中G-杆菌7 株(构成比为58.4%),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G+球菌5 株(构成比为41.6%),以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

      2.2 感染部位 本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中细菌性咽炎及扁桃腺炎12例(40%),肺炎9例(30%)肛周感染1例(3.3%)。

      2.3 疗效 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后,27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的治愈率为90%,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为10~28 d,中位时间15 d,3例患者感染难以控制,病情进展导致MODS,终致死亡。因感染所致的病死率为10%。其中常见的抗菌药物及疗效。30例患者共使用7类12种抗菌药物,首次单独应用抗菌药物13例占43.3%,总体联合应用47例,疗效见表2。首次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应用17例,占56.7%。

      2.4 年龄因素 本组30例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5例,其中因感染死亡2例(40%),年龄小于60岁27例,因感染死亡1例(3.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

      2.5 化疗效果与抗感染效果的关系 本组30例患者中经联合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25例,无因感染死亡者;未缓解5例,因感染死亡3例(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每次中性粒细胞减少,就平均产生1次发热[3],而发热是严重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大约只有30%~50%的发热有明确的原因,而急性白血病经联合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是导致各种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约占50%[4]。及时有效地控制化疗后感染是降低急性白血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验治疗有时会延误病情,使感染向纵深发展。我们应用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了30例化疗后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感染的治愈率为90%,仅10%的患者死于感染所致的MODS。3例死亡的患者经分析与如下因素有关:第一,年龄超过60 岁者因感染病死率为40%,明显高于年龄低于60岁组(3.7%)。这是由于老年人机体的代谢功能较低,且常常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经联合化疗打击后,各脏器功能更为降低,骨髓抑制后粒细胞恢复较慢,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MODS。第二,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抗感染效果。联合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其粒细胞较快恢复,各脏器功能及免疫功能亦全面恢复,故感染较易控制。相反,对联合化疗耐药的患者,其粒细胞及免疫功能较难恢复,感染易向纵深发展。本组患者共培养出12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8%,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42%,以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感染病死率,应尽量使用能够克服多药耐药的化疗药物,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在骨髓抑制期可使用GCSF以促使粒细胞较快恢复。对于老年患者,宜尽早进入层流病房,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除按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外,应注意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及保护,以求降低老年患者的感染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1258.

      [2] 褚 倩,于世英,译.NCCN发热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指引[J].循证医学,2006,6(2):113125.

      [3] 王良褚.血液肿瘤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925941.

      [4] 任金海,张静楠,王 艳,等.急性白血病106例化疗后感染的治疗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0):924925.

    ↑上一篇: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贫血的影响及其贫血的治疗
    ↓下一篇: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检测结果与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