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例

    发表时间:2009-11-16  浏览次数:896次

    作者:陈建,肖达平,彭卫华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州总医院 临床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病人,男,20岁。无明显诱因于2006年12月18日出现脐周腹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颜面部水肿,尿量明显减少(约300 ml/d),无肉眼血尿,无胸闷、气喘,就诊当地医院查:血肌酐670 μmol/L,尿素氮33.6 mmol/L,诊断为“肾功能衰竭”,予血液透析等处理。当年12月23日就诊我院,拟“急性肾功能衰竭”收住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75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5/75 mmHg(1 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部可见散在红色米粒大小丘疹,颜面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及。无明显其他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生化:肌酐625 μmol/L,尿素氮22.5 mmol/L,尿酸724 μmol/L,总蛋白55 g/L,白蛋白18 g/L,丙氨酸转氨酶75 U/L,谷胺酰转肽酶7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0 U/L,胆固醇3.25 mmol/L,钾4.7 mmol/L,钠125 mmol/L,钙1.94 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109/L,中性粒细胞0.76,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261×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尿白细胞(+)。24 h 尿蛋白定量9.16 g。抗“0” 490 IU/ml(参考值范围0~250 IU/ml),补体C3 0.354 g/L,补体C4 0.085 g/L,免疫球蛋白16.5 g/L,HBsAg(+),HBeAg(+),HBcAb(+),乙肝病毒DNA拷贝2 100 000/ml(参考值范围<1 000/ml)。25日肾活检病理示:光镜下见肾小球总数17个,弥漫球性毛贼细血管内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内皮下沉积物,系膜病变不明显。基膜上皮下驼峰形成;免疫组化见IgG(+)、IgM(+~++)、IgA阴性C3c(++)、C4c(+)、C1q(++)。肾小球弥漫球性系膜区及血管攀乙肝表面抗原沉积。电镜:肾小球总数6个,基膜上皮下大量高电子密度沉积物,“驼峰”形成。病理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弥漫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诊断:急性肾衰综合征。         治疗:静注凯时10 μg 1/d,还原型谷胱甘肽1.2 1次/d;口服金水宝3粒 3次/d;拉米夫定0.1 1次/d,蒙诺10 mg/早、科素亚100 mg/晚,护肝宁、降酶灵及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血肌肝、尿素氮于治疗后4 d 明显下降,第15天恢复正常;尿量于1周后明显增多,达2 000 ml/d,24 h 尿蛋白定量0.82 g。20 d 后患者水肿完全消退,内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乙肝病毒DNA拷贝916 000/ml;抗“0”基本正常,补体C3、补体C4正常。2007年1月18日出院,仍继续规律服用上述药物1年余,停药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乙肝病毒拷贝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0个月无异常。         讨论  

      HBVGN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已发现与免疫复合物相关的免疫反应在其发病过程具有重要地位:机体针对HBV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导致肾脏损害[1~2]。机体对HBV相关抗原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决定了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不同的沉积方式和类型,进而导致肾脏组织学的不同病理类型。HBVGN儿童多表现为膜性肾病,成人多表现为膜增生性肾病,还可见系膜增生性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等多种病变。但未见HBVGN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报道。         目前国际上对HBVGN并无统一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北京座谈会的标准[3],建议:(1)血清HBV抗原阳性;(2)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3)肾组织切片上找到HBV抗原。其中,第(3)点为基本条件,缺此不能诊断。本例临床上虽然表现为急性肾衰综合征,抗“0”稍高,补体略低,但患者无明显的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的依据。且血中HBsAg、HBeAg、HBcAb均阳性,乙肝病毒DNA拷贝显著升高,免疫组化见肾小球弥漫球性系膜区及血管攀乙肝表面抗原沉积。光镜及电镜均见基膜上皮下大量高电子密度沉积物“驼峰”形成。故符合HBVG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本例入院后第2天做了肾活检,及时明确诊断,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得当,病情恢复快、预后好。提示对肾病患者应常规查乙肝相关指标,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但由于病例少,HBVGN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预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 Couser WG,Salant DJ.In situ immune complex formation and gomerular injury[J].Kidney Int,1980,17:1-13.

      [2] Couser WG,Abrass CK.Pathogenesi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J].Ann Res Med,1988,39:517-530.

      [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519.

    ↑上一篇:清咽补脾肾法治疗42例儿童IgA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