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价

    发表时间:2010-12-02  浏览次数:527次

      作者:钟月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取ELISA法分别对51例输血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结果 51例血液病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6例,占50.98%,1h和24h抗体阳性组(CC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P<0.01)。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组为80.77%,抗体阴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有助于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关键词】 血液成分输血 抗体 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1],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然而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笔者对51例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2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交叉配血,以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名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白血病2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溶血性贫血16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无脾脏肿大、发热及DIC。

      1.2 机采血小板来源 由南宁市中心血站提供,每袋容量约250ml,含血小板2.5×1011/L。

      1.3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测试剂,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

      1.4 血小板输注指征 患者血小板减少,体表有出血点、紫瘢、血尿、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20×109/L。

      1.5 结果评价 在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

      CCI=输注后血小板增值×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

      输注后1h CCI 7.5×109/L、24h CCI 4.5×109/L为有效,否则为输注无效[2]。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51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及血小板输血效果见表1。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6例,占50.98%,1h和24h抗体阳性组CC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组为80.77%,抗体阴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表1 51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略)

      与阴性组比较,a:t=11.83,b:t=10.24,P均<0.01;c:χ2=18.83,P<0.01

      2.2 对输注无效的26例,在再次输注血小板时,分别采用LCT法进行HLA配型,采用SEPSA技术进行血小板配型,效果见表2。

      表2 26例输注无效经交叉配血后效果(略)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血液病治疗阶段提升血小板数量的有效措施,CCI值是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在血小板的输注中,可发现CCI的远期效果不佳,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血小板表面抗原系统有关,一类是血小板相关抗原,另一类是血小板特异抗原,包括ABO、HLA、P等系统,而输入具有活性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血小板,极易刺激机体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产生,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表1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CCI明显低于阴性组,而输注无效率却高于阴性组,这主要是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由表1可知,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血小板无效,因为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表2显示,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与文献报道的HLA配型有助于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提高血小板计数一致[3]。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无效性输注者的实际问题。对免疫因素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用SEPSA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选择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除了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以外,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如血小板采集的过程、存放条件、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混入数、红细胞混入数等均影响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锡金,刘景汉,马曙轩,等.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20(3):237.

      [2] 李敬兰,曹金霓.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输血杂志,1994,7(4):217.

      [3] 张工梁.白细胞血型与输血反应[J].中国输血杂志,1998,1(3):144.

    ↑上一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