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泌尿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09-10-10  浏览次数:861次

    作者:齐宝宏    作者单位:西藏军区总医院输血科,西藏 拉萨 85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菌群分布及其敏感药物。方法 对我院门诊住院患者的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鉴定按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感染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且耐药性较高。结论 明确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尿路感染 细菌分型技术 微生物敏感试验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为了解我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2000年2月~2001年8月,我院对住院和门诊泌尿道感染患者送检的清洁中段尿92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269株,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在患者用药之前,按尿液培养要求,先用冷开水清洗尿道口周围,女性患者还需清洗外阴,用无菌容器留取中段尿,采集的标本及时送检。

      1.2 细菌分离和鉴定

      用已校正过的定量接种环定量接种。35℃24h,观察菌落形态、计数、涂片、革兰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计数>104CFU/ml者为泌尿道感染。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1],最后鉴定到种。

      1.3 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在MH琼脂平板上进行。质控标准参考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在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中分离出15种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等,共269株。结果见表1。表1  269株泌尿道感染菌群构成(略)

      2.2 药敏试验

      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结果显示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见表2。表2  尿液培养中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略)

      3 讨论

      本文显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阴沟肠杆菌及酵母样真菌等,与文献基本相似[2]。这些细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先天性泌尿生殖系异常、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尿液滞留,降低膀胱防御细菌的能力;另外,随着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及导尿管插管增多等原因致尿道局部损伤;妇女尿道较短且距肛门较近等生理原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酵母样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本文结果为4.5%。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啉类药物敏感性较好;其它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较为敏感;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较好;对肠球菌属以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为好。药敏试验表明,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已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泌尿系统院内感染患者也有所增加,在某些国家已上升至医院感染第一位[3]。因此,及时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试验结果,选择有效药物治疗。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医院感染都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不参考耐药菌株监测结果,直接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是不可取的[4]。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72~570.

      [2]张财富.尿液细菌学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3):153.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

      [4]马纪平.院内感染的病因、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3,16(6):332~334.

    ↑上一篇: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疗效观察
    ↓下一篇:小儿原发性膜性肾病与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比较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