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骨髓增生症转为急性红白血病1例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681次

      作者:陈石 李德高

      作者单位: 100091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309临床部检验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骨髓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1994年11月出现发热、血象高,分类中有中、晚幼粒细胞,皮肤黏膜无出血,颌下及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未及包块,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治,入院后血象最高为28.8×109/L,分类中幼稚细胞最高达27%,PLT 894×109/L,肝、肾功能正常。骨髓象提示:增生明显活跃,分类粒系增生以中、晚幼、杆状粒细胞为主,NAP染色阴性,PH1染色体阴性,肝肋下4cm,脾可及边,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10天)、羟基脲(1个月)、干扰素(近1个月)治疗,血象正常出院,出院后继续使用干扰素满6个月,门诊治疗9年,期间病情平稳,定期来院复查血常规,血象高时服用羟基脲或马利兰,1995年2月因血象高:WBC 11.0×109/L,Hb 119g/L,PLT 1216×109/L住院治疗,住院后给予小剂量高三尖杉碱、干扰素、硫唑嘌呤治疗后好转出院。2004年2月因头晕、乏力住我院,入院检查WBC 18.6×109/L,Hb 69g/L,PLT 285×109/L。进一步复查骨髓象、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结果阴性),诊断:慢粒?骨髓活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给予干扰素、EPO等治疗于4月底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使用干扰素、EPO 2个月自行停药。近2周感觉头昏、乏力,10月12日门诊查外周血涂片提示原粒细胞58%,骨髓象提示原粒细胞30.5%,红系增生显著,占54%,诊断为AML-M6。

      2 讨论

      骨髓增生性疾患(MPD)又称骨髓增殖性疾病,近年来此名称多在临床应用。据了解它为骨髓中造血细胞呈一系造血细胞极度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造血干细胞克隆性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呈克隆性ET)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造血干细胞异常IMF)此外典型病例中除一系造血细胞极度增多外,尚带有其他二系血细胞轻度增多,有时还可在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粒、红细胞。而PV及ET的诊断在血常规检查及做骨髓穿刺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唯有IMF必须做骨髓活检方可明确诊断。也有很少见呈二系造血细胞明显增多,如PV+ET或ET+IMF。本例曾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后经复核发现PH1染色体BCR/ABL均阴性,未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但在1995年2月其血小板数高达1216×109/L,经给予小剂量高尖杉碱、干扰素、硫唑嘌呤治疗,于2004年2月血小板下降至285×109/L,但其Hb 69g/L后于2004年10月12日血涂片示:原粒58%,骨髓中原粒30.5%,红系增生显著,占54 %,诊断为AML-M6。

      对于高龄患者患MPD是多见的,但转归为AML-M6实属少见。更重要的是CML患者血小板数可高达数十万,而本例为>100万,实属罕见。最初诊断为MPD中的ET更为确切。国外学者提到MPD(ET)转为白血病,而本例患者转为急性红白血病很少见。

    ↑上一篇:川芎嗪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检测系统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