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971次

    作者:姚仁发 刘元美

    作者单位:343000 江西吉安,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成三组:中医组采用补肾中药为主,西医组采用雄性激素,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前述两种药物。结果 中医组总有效率45.4%,西医组总有效率54.5%,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81.8%。结论 三组治疗均有效,中医和西医治疗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优于前两组。 【关键词】  慢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

        199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在总结西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临床上遇到的6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平均分成三组,分别用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较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2例,女24例;年龄19~62岁;病程1~5年余。诊断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1],患者轻、中、重度分别为42例、16例、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治疗组  以补肾中药为基本方。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三型:(1)阴虚型(主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背冷痛,食少便溏,小便清长,下肢浮肿,阳痿不举,精冷滑泄,月经量多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方用:熟地12g,山茱萸9g,枸杞12g,当归12g,白芍12g,鳖甲12g,泽泻30g,黄精12g,仙灵脾12g,阿胶12g(烊化冲服),仙鹤草30g,山楂15g,神曲15g;(2)阳虚型(主症: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鼻齿衄血,月经量多色鲜,舌边尘红,脉沉细),方用:黄芪30g,党参30g,熟地12g,山茱萸12g,杜仲12g,附子6g,当归12g,鸡血藤12g,黄精12g,仙鹤草12g,巴戟天12g,鹿角胶12g(烊化冲服),锁阳9g,炙甘草6g;(3)阴阳两虚型(主症:精神倦怠,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自汗盗汗,不耐寒热,性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方用:熟地12g,山茱萸9g,枸杞12g,山药12g,黄芪15g,太子参30g,生地黄12g,枣仁12g,茯苓12g,黄精12g,锁阳9g,巴戟天9g,鹿角胶9g(烊化冲服),仙鹤草30g,炙甘草12g。每日1剂,水煎服,两次混合后分成两份,早晚各服1份。

        1.2.2  西医组  使用康力龙(司坦唑醇)4~8mg,每日3次,同时加用保肝药物,若出现肝功能异常,则改用丙酸睾丸酮针50~100mg,肌注,每日1次,并加强保肝治疗。

        1.2.3  中西医结合组  采用中医治疗组方药加西医治疗组药物。

        各组治疗时间为6个月,3个月血色素不上升为无效,达到正常为治愈,上升未到达正常为有效。

      2  观察方法及结果

        2.1  观察方法  治疗前做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在治疗期间定期每月测血常规及肝功能1次。

        2.2  观察结果  按全国统一标准确定疗效。

        2.2.1  中医治疗组  治愈4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45.5%。

        2.2.2  西医治疗组  治愈4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4.5%。其中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停用康力龙,改用丙酸睾丸酮,同时加强保肝治疗。

        2.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8%,明显高于中医或西医组。经t检验,P<0.01。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血虚”、“血枯”、“虚劳”、“血证”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某种因素损伤造血组织、导致骨髓造血障碍,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明显贫血、出血及感染、发热症状、病情凶险、存活期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较轻,经治疗多数可较长期存活,中医和西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肯定疗效,尤其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独用西药或中药疗效更好,实验研究证明,仙灵脾、仙茅、当归等能促进骨髓多向性造血干细胞及粒红细胞系母细胞增殖,地黄能促进红系及粒、单核系增殖,枸杞多糖能促进红系增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更满意效果,中西结合可取长补短,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优势,如中医辨证论治注意个体差异,针对性强,且无不良反应,但显效较慢,而西医组显效较快,但常有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水肿、体重增加、痤疮、毛发增多、女性停经及男性化表现,中西医结合可减少西药用量、减轻西药不良反应、缩短疗程、提高疗效[2,3]。

     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医院,临床上遇到的病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接受一些新药长期治疗,如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等,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高了疗效,节约了医疗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8):封四.

    2 梁京.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级医刊,1997,32(12):35-37.

    ↑上一篇:临床血脂测定的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