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开展血液白细胞去除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2-04  浏览次数:633次

    开展血液白细胞去除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作者:赵守光,林艳华    【关键词】  血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输血及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对献血员都进行了筛选,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使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及病毒灭活血浆,可有效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又一重要举措。1  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的风险  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检测方法较为局限,存在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窗口期、试剂敏感性;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检测的有HIV、HBV、HCV,未检测的有HTLV、CMV、EBV、B19及新病毒的不断发现等。我国的输血病毒检查现在一直采用标志物即抗原体检测方法。利用免疫方法检测病毒蛋白质的表面抗原抗体,也就是说,病毒的蛋白质未合成、表面抗原抗体未形成之前,现有的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是不能识别并检测病毒的,但这种“窗口期病毒”输入人体后,经过一段时间,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以后,病毒就有了感染性,这时人就会感染此种病毒,有文献报道献血者中的15%的HCV可能处于窗口期而不易被发现[1],一些低水平的肝炎、HIV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检测阀值的献血者的血液,使早期传染病难以检出,因此输血有引起传染病的危险。2  保证输血安全的措施  2.1  现行对策  2.1.1  加强血源管理    推行无偿献血,从低危人群中发展无偿献血者和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  2.1.2  实行采供血及筛选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    把好试剂质量关,严格筛选检测血液。我站于2004年通过ISO 9001∶2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10月将中心血库全部并转为烟台市中心血站采血点,实施了样本集中检测,实现了联网,完善了采供血机构的管理。  2.1.3  大力推行成分输血    提倡科学合理用血,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种成分的病毒危险性并不一样,就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浆而言,白细胞最危险,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安全,由于全血成分复杂,目前尚不能对全血做病毒灭活处理而同时保持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功能,但对某些成分制品则完全有可能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2.2  根本对策  2.2.1  血液白细胞滤除    据调查输血不良反应中有90%以上是由白细胞引起,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TA-GVHD等,由于血液在采集后2℃~6℃冷藏保存24h后,部分白细胞已失去活性裂解和死亡,如果24h后再行滤除,那么白细胞的基质和传播疾病的病毒已无法滤除,难以避免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血站供应到医院的血液已是库存血,已不能保证滤除效果和质量。所以白细胞滤除的最佳时机是采血后、保存前,滤除率要>99.9%,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可以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HLT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预防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某些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因此,为了保证输血安全,我站于2005年8月开展了血液白细胞滤除技术。  2.2.2  血浆病毒灭活    血浆病毒灭活机制采用的是亚甲蓝+可见光照射(MB-P),破坏病毒核酸及病毒包膜。即在血浆中加入亚甲蓝终浓度为1μmol/L,采用25000~50000Lux荧光照射30~35min,可以灭活血浆中>6log TCID50的VSV和Sindbis病毒。MB光化学灭活法的优点是适用于袋状血浆病毒灭活、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进行了病毒灭活后的血浆总蛋白回收率平均90%,各项凝血因子活性保有率均>70%,其中凝血因子Ⅷ平均保有率>70%。MB光化学灭活法既能灭活“窗口期”病毒,又适合于我国的国情,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我站也于2005年8月同时开展了这个技术项目,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总之,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目前已达99%以上,从1996~2005年我站共采血30万人次,为临床提供血液50万u,无一例输血传染病。为实现安全输血,我站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开展血液滤除白细胞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又一重要举措。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将大大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将为我国的输血及临床事业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  蓝海丽.重视临床危险因素确保输血安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增刊):24.

    ↑上一篇: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下一篇:单泵血透机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技术清除β2-微球蛋白的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