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151例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09-05-14  浏览次数:1359次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151例临床特点

    作者:张凤山,张 健,王兆荃    作者单位:1 124000 辽宁盘锦,盘锦市第三人民医院 2 110004 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基本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可引起机体各器官的损害。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年6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6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其中伴有肝功能损害的15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3例均为1998年6月~2006年3月盘锦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男137例,女26例,男∶女 5.27∶1;年龄12~73岁,平均(38.46±13.01)岁。HFRS诊断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2  实验方法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日或第二日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抗-HCV、抗-HEV ,出血热抗体,同时行腹部B超检查。

        1.3  肝功能损害程度判定标准  根据本实验室肝功能参考值判定: ALT<40 u/L、AST<40 u/L、TBiL<17.1 μmol/L、A 35~55 g/L 为正常。异常者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判定肝功能损害标准如下:(1)轻度肝损害ALT 40~120 u/L、AST 40~120 u/L、TBiL 34.2 μmol/L。(2)中度肝损害ALT 120~400 u/L、AST 120~400 u/L、TBiL 34.2~85.5 μmol/L。(3)重度肝损害ALT>400 u/L、AST>400 u/L、TBiL>85.5 μmol/L。考虑白蛋白、PT变化与血管损害、血浆外渗有关,故未作为肝损害指标。

        2  结果

        2.1  肝功能情况  16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肝功能异常151例,发生率为92.6%。其中ALT异常146例,占96.7%,ALT值为42~2 670 u/L,均值(235.43±291.03)u/L。AST异常146例,占96.7%,AST值为45~4 675 u/L,均值为(301.64±441.59)u/L。AST>ALT 107例,占70.9%。

        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类,轻度45例,占29.8%;中度72例,占47.7%;重度34例,占22.5%。

        2.2  1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关系  见表1。表1  1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型与肝功能损害    2.3  肝炎病毒标记物  151例中,伴HBV感染5例,其中,HBsAg、抗-HBe、HBcAb阳性,HBV DNA阴性3例,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2例。抗-HCV阳性2例,未行HCV RNA检查。7例HBV和HCV感染者中,3例为重度肝功能损害。其中2例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患者均为肝功能损害重度,1例成为本文最重病例(ALT 2670 u/L、AST 4675 u/L、TBiL 72.7 μmol/L)。

        2.4  腹部B超检查  151例患者中,行腹部B超检查135例,脾大62例,占45.9%,肝大15例,占11.1%。其中7例HBV或HCV感染者中,脾大4例。

        2.5  肝损害与预后  151例肝功能损害者均给予甘利欣或强力宁等抗炎、保肝治疗,大多数肝功能逐渐好转,以AST恢复较快。有8例(占5.3%)入院后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继续抗炎、保肝治疗逐渐好转。151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HFRS约半数出现肝功能损害,主要为ALT和AST升高,少数有轻度黄疸[2]。本组报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2%。对临床的不典型病例,易误诊为肝炎。HFRS合并肝功能损害有如下特点:(1)肝功能损害发生早,最早于发热第2天即出现肝功能损害。(2)肝功能损害以ALT、AST升高为主,较具特征性为发病早期AST升高幅度大于ALT(占70.9%),其原因考虑与HFRS引起心肌损伤有关。有报道HFRS引起心肌损伤很常见,心肌酶谱异常率90.9%[3]。(3)HFRS各型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多为中度肝损害(47.7%),但HFRS病情越重,其肝损害程度越重。(4)HFRS合并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好。

        本组资料显示,对HFRS重叠有病毒性肝炎病例,其肝损伤重。对重叠HBsAg携带者,其对肝功能损害影响不明显。HFRS伴有脾肿大者占45.9%。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

    2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7-216.

    3 邬小萍,钟渊斌,易冬英.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心肌损伤66例.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349-351.

    ↑上一篇:改良会阴侧切术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氯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蛋白及肾功能作用的短期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