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14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20  浏览次数:640次

       作者:詹永华,王晓霞,胡毅,王嫦艳  作者单位:1.吉林省长春市铭医整形外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1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多点少量注射和少点足量注射法。结果:72例多点少量注射法曲张静脉闭塞率占94.4%,治疗时间为26.2 d,无明显再出血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72例少点足量注射法静脉闭塞率为75.0%,治疗时间为13.9 d,食管狭窄发生率为0.7%,硬化期间再出血占14.6%。结论:采用多点少量注射法曲张静脉闭塞率高,无明显再出血等并发症。

      【关键词】 内窥镜术;硬化剂;食管静脉曲张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效果肯定,但尚有一些问题,如并发症及远期治疗效果等,较严重可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存。我们自2005年3月~2007年12月期间通过2种注射方法近期治疗及观察,探讨了内镜下注射硬化剂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14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出血59例,近期内出血43例,预防性治疗42例。144例患者肝功能Child A级73例,B级31例,C级40例;治疗前35例(24.3%)有脾切除史(门奇静脉断流术)。将144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Ⅰ组72例采用多点少量注射法,Ⅱ组72例采用少点足量注射法,两组在年龄、性别、Child分级与硬化剂注射掌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和药品:Aohua AME 2000 电子内镜;NM-1K、3K,Top-20G、23G注射针。5%鱼甘油酸钠,99.9%乙醇。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注射法[1],Ⅰ组每次注射6~15点,每点硬化剂0.5~2 ml;Ⅱ组每点注射2~3点,每点 注射4~10 ml,每次总量3~30 ml(平均15 ml)。具体方法见表1。间隔1周重复治疗1次,治疗后需禁食4~16 h,口服抗生素3 d,同时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表1 两种注射方法

      1.4 疗效判定:急诊止血成功后7 d内未再复发者;曲张静脉闭塞指曲张静脉全部消失或残留部分白色小静脉,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内镜为准。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两种注射方法效果比较见表2,治疗次数及所需时间见表3。曲张静脉闭塞率Ⅰ组明显优于Ⅱ组,分别为94.4%、75.0%。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7%,100.0%。硬化剂治疗次数,Ⅰ组平均治疗(3.1±1.6)次,Ⅱ组(2.6±1.1)次,所需时间Ⅰ组(20.7±7.2)d,Ⅱ组(12.6±5.1)d。经统计学处理,曲张静脉闭塞率和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止血成功率、硬化剂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时间长于Ⅱ组(P<0.05)。表2 两种注射方法效果比较[例(%)]表3 治疗次数及所需时间

      2.2 并发症:见表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注射后并发症发热、胸闷、食管溃疡、食道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9例(6.25%),死亡原因:8例为肝性脑病,1例为水电解质紊乱,无1例与硬化治疗呈正相关。表4 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3.1 硬化剂注射问题:硬化剂注射到曲张静脉血管内,损伤内皮细胞,致血栓形成;注射到血管外黏膜下时,致局部炎性反应形成保护曲张静脉的纤维壳[2,3]。Ⅰ组为多点少量注射法,实质是血管内注射法,特点是疗效好,且不易发生溶血等全身并发症,但硬化剂注射次数多、疗程长、易发生食管狭窄。Ⅱ组为少点足量注射法,操作简便,由于硬化剂随血流流失较快,局部作用不充分,易发生再出血。

      3.2 硬化剂剂量应用:可单采用5%鱼肝油酸钠或99.9%乙醇单独应用[4],但二者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一应用。一般情况下,每点少量注射时5%鱼肝油酸钠加99.9%乙醇按1∶1配比;每点足量注射时为5%鱼肝油酸钠加99.9%乙醇按3∶1配比。

      3.3 血管内注射优于血管旁注射:血管内注射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致血栓形成,避免再出血[5];而血管旁注射则致局部黏膜炎性反应,形成纤维壳,相对作用时间长,未见较血管内注射效果好。

      3.4 注射间隔:一般间隔1周左右,此时小溃疡面基本修复,静脉闭塞率会更高。

      【参考文献】

      [1] Bernard M.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a review[J].Am J Gastroent,1987,82(8):823.

      [2] 高濑靖宏.食道静脉瘤の硬化疗法[M].东京:中外医学社,1986:51-117.

      [3] 樊艳华.经内镜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防治[J].中华内科杂志,1992,31(6):695.

      [4] 北野正钢,はね.再出血预防法とこての食道黏膜消减法[J].日本临床,1990,48(7):770.

      [5] Sarin SK,Kumar A.Gastric varices:profile,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Am J Gastroenterol,1989,84(12):1244.

    ↑上一篇:牙周病的系统治疗
    ↓下一篇:老年上消化道急性穿孔33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