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655次

      作者:杨倩  作者单位:300140 天津,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可伴有反酸、腹胀、嗳气等表现,常见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道溃疡者临床并不少见,其表现多不典型,本文就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作一粗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科自2004~2006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其中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者39例,非糖尿病患者41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糖尿病组年龄53~85岁,平均61.5岁;非糖尿病组17~89岁,平均54.6岁。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4。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注:两组比较,糖尿病组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比例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两组患者溃疡发生部位比较 注:两组比较,糖尿病组胃溃疡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3 两组患者溃疡大小(直径)比较注:两组比较,糖尿病组直径>1.0cm溃疡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4 两组患者溃疡Hp感染比较注:两组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Hp感染率相等(P>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它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这种失平衡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亦可能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者两者兼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糖尿病时由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加上血糖增高导致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淤滞,使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循环发生障碍,黏膜缺血坏死,细胞更新迟缓,再生能力低下,在胃酸作用下形成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直径一般小于1cm,胃溃疡的直径一般小于2cm,但直径达2~4cm的巨大溃疡亦非罕见。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防御/修复机制减弱,后者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黏膜防御和(或)修复机制减弱多由于继发因素所致。在损伤黏膜的诸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多见,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胃黏膜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者。电镜示胃黏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 透明变性, 糖蛋白沉积, 加上血脂增高, 血流缓慢淤滞, 使胃黏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黏膜缺血坏死, 组织再生迟缓,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1]。从溃疡大小来看,糖尿病组溃疡直径超过1.0cm比例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其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较易出现大面积溃疡;另外,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症状轻微,可能延误诊治[2]。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存在胃运动功能的异常,餐后即消化期胃窦部动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人,主要因为胃窦平滑肌平均收缩频率的降低致胃排空延迟,整个胃肠处于低张状态,部分患者处于胃张力低下以致胃扩张而出现食后膨胀。因胃排空延缓,使胃窦部张力增高,刺激胃窦黏膜中的G细胞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进而增加胃酸分泌[3]。同时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后对疼痛不敏感,这些可能是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原因。总之,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紊乱,免疫机能下降,易诱发胃Hp感染[4],合并微血管病变时出现黏膜损伤,但临床缺乏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应完善内镜检查,给予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良湘, 王雁, 潘素芳, 等. 糖尿病患者胃黏膜血流量和血液粘度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1993, 73(8) :476.

      2 孙军,李岩.糖尿病并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国误诊杂志,2003,3(2):252.

      3 李志芬,孙大裕.糖尿病病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胃肠动力学与胃肠激素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4):248.

      4 盛春永,郭殿宝.幽门螺杆菌感染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中国医师杂志,2007,9(5):653.

    ↑上一篇:慢性胃炎与上消化道出血30例分析
    ↓下一篇: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