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胃镜下射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病变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13  浏览次数:591次

      作者:丁百静,朴云峰,祝尔建,关英惠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内镜,射频治疗

      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性病变在病理上主要为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良性淋巴组织增殖等〔1〕,目前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尚无具体的治疗方案,多数仅随访观察,部分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进行抑酸、根除Hp治疗,个别患者行手术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治疗,但根除Hp治疗对隆起病变的程度无改变〔2〕,而后者的风险较大。为此我们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病变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性病变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65.70±13.35)岁;单个病灶直径<1.0 cm 32例,3例直径>1.0 cm,均无蒂,单个隆起9例,多个(2~4)隆起20例,簇状小颗粒样隆起6例;病理呈胃黏膜上皮化生14例,慢性炎症伴灶状肠上皮化生8例,Brunner腺增生6例,良性淋巴组织增殖6例,十二指肠腺瘤样增生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禁食8 h以上,术前30 min肌注丁溴莨菪碱20 mg和地西泮10 mg。将射频治疗仪(LDRF-50型射频治疗仪,绵阳立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弥散电极板与患者左下肢皮肤紧密接触,射频功率调至28~30 W待用,按电子胃镜操作常规进镜至病变部位,在胃镜直视下将治疗电极自活检孔插入达病灶处,与其紧密接触,同时适当给气,待病灶暴露清楚时启动射频电子发射器,避免电极与正常组织接触,持续10~15 s,至局部发白,对病灶偏大者行多点治疗。术后禁食8 h,常规抑酸、抗反流治疗,同时观察有无疼痛、发热、出血等不良反应,如无特殊不适1~2 w后可出院,院外继续抑制胃酸,用药至少2 w。

      1.3 术后随访 患者于术后2年内再行胃镜检查,对病灶未消失或有可疑病灶者行病理检查。

      1.4 结果 本组共行43次、92点治疗,6例复查时因病灶未消失,行2次治疗(共8例次)。随访过程中无失访病例,其中对8例患者完成术后半年、1年、2年复查,9例患者行术后1年、2年复查,3例行半年复查,5例行1年复查,部分患者行病理检查,共取活检9例次。在对患者行第一次复查时,发现原病灶消失21例,病灶缩小达原来1/2以上者6例。在2年以内的随访病例中均无原病灶范围扩大或癌变发生。

      1.5 不良反应 术中术后仅有7例原症状加重或出现上腹疼痛不适,于1 w内均得到控制或缓解,余无发热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发生。

      2 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多为良性,恶性肿瘤很少见〔3〕。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慢性炎症,黏膜表面上皮或腺体增生,进而形成局部黏膜隆起的息肉样病变〔4,5〕 。李衍军等〔1〕报道在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性病变中以Brunner 腺增生为最多。本文入选的病例中以胃上皮化生者为最多,这可能由于异位胃黏膜分泌胃液,改变了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引起患者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腹胀等不适等症状,因此接受镜检的机率较大。目前对十二指肠良性隆起病变缺少长期随访观察的研究,不除外有低度恶变的可能。就十二指球部胃上皮化生而言,化生的胃黏膜长期在高浓度的胆汁酸、胰液浸润下极可能发生不可逆的从腺瘤向腺癌转变〔6〕,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射频消融技术已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射频治疗属于热凝固法,射频电流的极性变换频率为150~1 000 kHz,与人体接触可产生热效应,使病灶组织脱水、干燥、固缩、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术后再经抑酸治疗,可使病灶复原,达到根治目的。内镜下射频治疗时导线不产热,避免内镜损伤;无心血管意外发生,安全性高。本文术后随访发现,完成首次随访复查后统计临床根治率达60.0%,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见原病灶复发及癌变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对十二指肠球部良性隆起性病变,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耐受性好、恢复快、风险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 李衍军.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3;9(7):87-8.

      2 李小波,戈之静,陈晓宇,等.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中国消化杂志,2006;26(4):227-31.

      3 徐少勇,于皆平,王小虎,等.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 2000;6(5):37-8.

      4 杨绮红,舒建昌,梁少娟,等.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6):614-20.

      5 杨小萍,侯晓华.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组织学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1):23-5.

      6 Rubio CA.Gastric duodenal metaplasia in duodenal adenomas 〔J〕.J Clin Pathol,2007;60:661-3.

    ↑上一篇:老年便秘型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下一篇:胃间质瘤18 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