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电子结肠镜对56例结肠黑变病的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15  浏览次数:604次

      作者:柳茂森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 电子结肠镜,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 MC)是指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老年人群多见,多发生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剂的人群[1]。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黏膜黑变病的检出率有逐渐升高趋势[2],本院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480例肠镜检查中诊断为结肠黑变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结肠黑变病56例患者中男18例,女38例;年龄21~76岁,平均55.2岁。

      1.2 临床表现

      便秘34例,排便不畅13例,便秘与腹泻4例,大便稀薄3例,便血2例;49例有不同程度服用麻仁丸、酚肽、果导片、番泻叶及通便排毒养颜药物,7例表示未服用泻剂及其它通便药物。

      1.3 电子肠镜下表现

      56例患者均经口服离子泻剂肠道准备,应用PENTAX–EG–3840型电子肠镜插至回盲部,结肠黏膜在内镜下有色素沉着,程度和范围不一,结肠黏膜有棕褐色及黑色色素沉积,呈颗粒样、网格样及豹斑样局部或弥漫分布,结肠黑变黏膜血管网模糊甚至消失,肠镜光线变暗,黑变愈重光线愈暗。

      2 结果

      病变累及全结肠27例,右半结肠8例,左半结肠12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6例,伴有结肠息肉8例,结肠癌2例。

      3 讨论

      3.1 检出率与病因

      本组电子肠镜检查共发现结肠黑变病56例,检出率1.02%,国内报道检出率为0.06%~5.9%[3]。结肠黑变病最早于1825年由Billiard首先描述了结肠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称之为结肠黑变病并延用至今,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性的良性可逆性肠病,认为便秘和服用泻剂有关,本组患者>60岁占62.3%,长期服用泻剂占87.5%,与文献报道相似[1,3,4],服用泻剂可引起肠上皮细胞加速凋亡和凋亡细胞被上皮下的巨噬细胞吞噬所致[5],本组有7例未服用泻药史,其中2例以便血、3例大便稀薄就诊,提示便秘及大便性状改变也可能引起结肠黑变病,与有关报道一致[6,7]。

      3.2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关系

      便秘患者粪便在结肠滞留时间长,毒素被结肠黏膜再吸收的几率大,毒素刺激结肠黏膜易形成增生息肉,息肉和癌症的发生率相对增加,另外泻剂的某些活性成分在体外试验中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作用。本组患者中伴有息肉8例,结肠癌2例。提示结肠黑变病易伴发结肠息肉及结肠癌[8]。

      3.3 结肠黑变病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文献报道结肠黑变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该病60岁以上年龄为大多数,可能与老年人更易发生便秘有关,本组患者60岁以上占62.3%,女性占67.86%,这可能与女性生理、怀孕生育有关,另外与女性服用一些养颜排毒美容的药品及保健品有关。

      3.4 早期发现与治疗

      对有便秘以及便秘且服用泻剂的患者尽早进行电子肠镜检查,不仅是发现结肠黑变病,更重要的是排除有无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生。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应首先纠正不良排便习惯,停止服用一切泻剂,主要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多食粗纤维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定期肠镜随访,结肠黑变会逐渐减轻甚至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赵曙光,黄裕新,闻勤生,等.结肠黑变病22例内镜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53~54.

      2 王智,闫晟玺,杨金国.110例结肠黑变病内镜分析.临床荟萃,2003,18(20):1184.

      3 彭海霞.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上海医学,2002,25(1): 59~60.

      4 徐蓉.结肠黑变病16例分析.中国肛肠杂志,2000,20(12):22~23.

      5 任长庆,高梦先,王慧蓉,等.结肠黑变病16例临床病理学研究.河北医药,2001,23(1):837~838.

      6 李风玲,韩玉山,杨健.结肠黑变病内镜检查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3,19(3):256~257.

      7 祁小鸣.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0):896~897.

      8 王雪梅,许红梅,刘玉兰.结肠黑变病伴息肉的内镜特点.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013~1015.

    ↑上一篇: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比较
    ↓下一篇:和爽在痔瘘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