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糜烂性胃炎8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06  浏览次数:493次

      作者:刘颖  作者单位:沈阳市新城子区医院,辽宁 沈阳 110121

      【摘要】从收集的82例糜烂性胃炎的资料,分析胃镜下糜烂性胃炎的特点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随访得出结论:根据胃镜的检查,适当取病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判断病情和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胃炎,胃镜检查,溃疡病;肠化生;胃癌

      1990年8月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上,Mis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UpdateSydneysystem)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采纳了该方法。此分类法是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的胃炎。以病因学和相关因素为前缀,组织形态学描述为后缀,并对肠上皮化生、炎症的活动性、炎症、腺体萎缩及HP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的描述为主,并区别病变程度,确定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红斑渗出性胃炎、平坦糜烂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返流性胃炎、皱襞肥大性胃炎。现将我院经胃镜诊断的82例糜烂性胃炎分析如下,并着重讨论临床诊断和转归。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中,男性53例,女性29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单纯糜烂性胃炎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消化性溃疡44例,其中胃溃疡伴糜烂30例,十二指肠溃疡伴糜烂14例。

      1.2 症状 本组受检者均有消化道症状,以上腹部不适、疼痛最多,共51例,占62.2%;腹胀、嗳气、灼热感19例,占23.2%;合并消化道出血者12例,占14.6%。自症状出现到受检时间1周~24 a,其中2 a~5 a者39例,占47.6%。

      1.3 胃镜检查

      1.3.1 形态、大小 病变多成单发或多发的圆形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糜烂,个别胃黏膜上有极浅的凹陷,上面覆盖白色或黄色的薄苔或糜烂性病变呈点状分布,色红,少数病例在糜烂基础上,可见鲜红色或咖啡色的出血灶,有的病变相互融合呈节段膨大型皱襞。

      1.3.2 数目、排列、分布 单发者6例,多发者76例。数目最多的为10余个。主要呈散在分布,也有成串或融合成片,以胃窦部最多,为61例,胃窦及胃体部18例,胃体部3例。

      1.3.3 胃镜分型 痘疹型:黏膜隆起,中央凹陷,形如痘疹,共67例;节段膨大、皱襞型:病变融合成节段膨大形皱襞,膨大顶端常有糜烂,但凹陷多不明显,多见于胃窦部,共12例;息肉型:隆起较陡,顶部有凹陷糜烂或凹陷糜烂均不明显,此型少见,共3例。

      1.4 组织病理检查 本组病例经胃镜直接黏膜下活检者50例,活检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糜烂、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19例,不同程度的糜烂和炎症浸润24例,仅见炎症细胞浸润5例,正常胃黏膜2例。

      1.5 随访结果 20例进行了1个月~24个月的随访胃镜复查,病变基本无变化的9例,增多者3例,减少者5例,1例节段膨大皱襞型病变呈不规则黏膜皱襞,2例痘疹型病变呈丘状黏膜隆起。其中11例伴轻度或中度肠化生,5例伴轻度非典型增生。1例为胃角溃疡伴糜烂性胃炎,在溃疡处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行手术治疗,切除标本为癌灶限于黏膜浅层,且范围局限。

      2 讨论

      2.1 临床诊断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遍应用,糜烂性胃炎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以痘疹型最多见,且诊断比较容易,但较大的病变须与Ⅱa+Ⅱc早期胃癌鉴别;节段膨大型须与肥厚性胃炎鉴别,其有节段膨大和膨大顶部糜烂,其次为型,鉴别在于基底部宽而顶部糜烂凹陷,且在其他部位常可见痘疹型病变。活检在糜烂部或隆起部分别采取,可提高胃镜诊断率。

      2.2 治疗 随着国际、国内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和抑酸、黏膜保护剂的广泛应用,糜烂性胃炎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治疗,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本组20例的随访结果提示,糜烂性胃炎的病变可以持续存在、增多、减少或消失,糜烂愈合后可使黏膜残留隆起、变形,并有半数以上的肠上皮化生,本文遇到1例胃角溃疡伴糜烂性胃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

      【参考文献】

      [1] 赵新曼.慢性糜烂性胃炎242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5,(2).

      [2] 赵虹,王惠敏,孙乃时.慢性糜烂性胃炎789例分析[J].吉林医学,1997,(3).

      [3] 刘仁哲,刘彬,李鹃.糜烂性胃炎242例内镜观察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0,(9).

      [4] 钟能华,谷金华,钱立平.糜烂性胃炎756例内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

      [5] 孙一芬,周秋英.糜烂性胃炎385例内镜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

      [6] 邹尤宝,陈哲,潘海波,等.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关系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1).

      [7] 吕农华.规范慢性胃炎的治疗与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

      [8] 石睿,吴艳.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微波治疗胃炎86例[J].社区医学杂志,2005,(4).

      [9] 李荣宽,生杰,姜春萌.早期胃癌的胃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7).

    ↑上一篇:温胃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
    ↓下一篇:MUC6基因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没有关联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