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脑供血不足

    发表时间:2014-09-24  浏览次数:1500次

    1病例资料女,72岁c因眩晕、恶心呕吐发作1周,加重2d入院c患者1周前晨起变换体位由仰卧位坐起时突发剧烈眩晕,保持坐位5min后眩晕症状渐好转,当口晚睡觉变换体位时眩晕、恶心症状加重,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脑供血不足收入神经内科。有问断眩晕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5年,药物控制血压130~140/⒛~80mmHg,无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78/min,呼吸⒛/min,血压17V78mmHg。意识清楚,痛苦面容,语言流利;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摄颈椎X线片示颈椎轻度骨质增生。初步诊断:脑供血不足,高血压Ⅱ级。人院后予活血化瘀、抗眩晕药物治疗3d,眩晕症状稍好转但不能终止发作,请耳鼻喉科会诊。体位诱发DkHaluke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管石型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肥lDaroxysmdpo蚯hclndlrerhgo,BPPⅤ)。予右后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治疗2次,结合活血化瘀、抗眩晕治疗,第3天眩晕消失,痊愈出院,BPPⅤ诊断成立。2讨论BPPⅤ是一种多病因的前庭周期性疾病,俗称耳石症,占所有周围性眩晕患者的⒛%左右[3],多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为特发性(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可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后循环缺血及内耳手术后等。目前多认为BPPⅤ是由于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了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所致。国内BPPⅤ的诊断仍以DkHd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作为诊断金标准,治疗以半规管耳石复位操作为主,疗效明显。本例为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女性,有眩晕史3午,在神经内科按脑供血不足治疗,故诊断易被其原发基础病所混淆;患者有颈椎骨质增生病史,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受压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本病诊断多借助于改变患者体位诱发Dk-Hdlpjke试验观察眼震和听取患者主诉,无其他特异性医技检查确诊手段,常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或梅尼埃病等,使患者辗转于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诊治。本例提示,对发作性眩晕患者问诊、查体要仔细,对疑似BPPⅤ者可行DkHa11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检查鉴别。因引起眩晕的因素很多,除血压增高、颈椎病、脑血管痉挛、脑血管供血不足外,还需考虑到内耳疾病等方面的因素,临床以体位试验诱发出位置性眼震及眩晕为确诊BPPⅤ的客观依据。[参考文献]Von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 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2007.710-715.姜泗长,顾瑞,王正敏. 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77-982.李小辉,金友雨.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体会[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03):353-354.doi:10.3969/j.issn.1672-3686.2011.03.051.匡培根. 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9-1150.郑涛,田广永,曹庆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03):129-131.莫晓冬,马鑫,余力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发病因素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06):536-539.doi:10.3969/j.issn.1006-7299.2009.06.008.单希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06):418-420.《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03):163-164.doi:10.3760/j.issn:1673-0860.2007.03.003.查达珍,郑建明,郑志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法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2010,(7B):838-839.

    ↑上一篇:轻型脑出血误诊为脑梗死58例原因分析
    ↓下一篇: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神经电生理的改变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