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急性胃黏膜病变46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9  浏览次数:480次

      作者:李淑芳  作者单位:夏县人民医院,山西 夏县 044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发病及诊治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月46 例AGML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GML约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22.0%,病因依次为药物因素、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及其他。确诊的手段主要是急诊胃镜检查。去除诱因、积极处理原发病、制酸是治疗的基础。结论:AGML主要病因为应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及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所致,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治疗有效。

      【关键词】 胃黏膜病变;急诊胃镜;质子泵抑制剂

      近年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发病率有所增高,为探讨AGML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46 例AGML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 例,男24 例,女22 例,年龄18~85 岁。诊断标准按参考文献[1]:有药物、激素、酒类、手术、烧伤或脑血管意外等应激因素;有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反复呕血与(或)便血;胃镜检查见胃黏膜有广泛充血、糜烂及坏死或浅表溃疡,并可见到渗血或大出血。检出符合诊断标准的病历。记录发病原因、内镜检查结果、治疗情况。

      2 结 果

      2.1 发病原因

      46 例AGML病因可归纳为:药物因素、严重的内科疾病、严重的外科疾病及其他。

      在由药物所致的AGML中有20 例(43.5%)是由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引起。在严重内科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 例(26.1%),尿毒症4 例(8.7%),脑血管病变2 例(4.3%)。在严重外科疾病中,颅脑损伤8 例(17.3%)。

      2.2 临床表现

      46 例AGML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其中黑便24 例(52.2.%),呕血及黑便22 例(47.8%),上腹不适34 例(73.91%),上腹疼痛36 例(78.3%)。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轻度贫血16 例(34.8%),中度贫血20 例(43.5%),重度贫血10 例(21.7%),出血性休克5 例(10.8%)。本组46 例的经急诊内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26 例(56.5%),病变局限于胃底20 例(43.5%),多发性浅表溃疡20 例(43.5%),多为弥漫性病变。

      3 讨 论

      3.1 发病情况

      我院近3年住院的AGML 46 例,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22.0%。临床上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提示AGML,但确诊需靠急诊胃镜检查,不同病因所致的AGML其年龄构成有一定特点。本组20 例因药物所致AGML中,60 岁以下14 例(57.6%),均因“感冒”发热服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后发病,60 岁以上6 例,均由腰腿痛服用治疗风湿症的中草药而引起[1]。严重内科疾病所致AGML多见于老年人,严重外科疾病所致AGML几乎都发生于中年人。多数学者认为,AGML是各种应激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维持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完整性的保护和攻击因子之间平衡被破坏的结果[2]。外源性因素:某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哚美辛、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酒精等药物均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H+回渗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同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减少,正常胃黏膜防御机制遭到破坏[2]。由药物因素所致的AGML出血量较大,病情常反复。因此,临床使用解热镇痛药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应考虑到有可能引发AGML。治疗风湿症的中草药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不容忽视,对临床上可能并发AGML的重症患者,应提高警惕,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内源性因素包括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灼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在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使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严重休克可致5羟色胺及组胺等释放,前者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直接损害胃黏膜,后者则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损害胃黏膜屏障。

      3.2 诊断与治疗

      AGML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发病48 h内行胃镜检查。AGML治疗措施颇多,但去除诱因、积极处理原发病、抑制胃酸、降低胃内酸度是治疗的基础。胃内酸度升高时胃黏膜易受到损伤,而损伤的胃黏膜更易受到胃蛋白酶的侵蚀,所以对AGML患者先应降低胃内酸度,提高胃内pH。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地作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抑制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及基础胃酸分泌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具有见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的特点,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唑拉唑,轻者口服,重者静脉给药。生长抑素类药物可抑制胃素、胃蛋白酶及胃酸分泌,同时可减少内脏血流,促进止血,常用有施他宁及类似物奥曲肽。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AGML前列腺素E2是重要的胃黏膜保护因子,可改善胃黏膜血流,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对于胃内病变较局限的AGML,内镜下喷洒药物止血、电凝、激光止血均有效,但对广泛胃黏膜糜烂者效果不好。本组4 例病变局限于胃底给予内镜下喷洒凝血酶均取得疗效。大多数AGML保守治疗有效。但对经内科积极治疗大出血不止的AGML仍需外科治疗。本组1 例由药物引起的AGML保守治疗仍反复发生出血性休克,行胃大部分切除而获救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54.

      [2]张希德.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735.

    ↑上一篇: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经内镜热极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