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降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518次

      作者:万昌俭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新泰 271200

      【关键词】 胃炎,胆汁反流,降逆和胃汤

      2003-09—2006-08,笔者运用降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并与雷尼替丁胶囊、吗丁啉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1] 制定。①临床表现: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疼痛或胀痛、恶心、呕吐苦水等症状;②胃镜检查:胃黏膜有明显水肿、充血、粗糙、糜烂,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肠液反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中有关规定制定。

      1.2 一般资料 全部7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1.67±11.17)岁;病程1~11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9岁,平均(39.18±12.29)岁;病程6个月~10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降逆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0g,枳壳10g,白芍药12g,郁金10g,陈皮10g,佛手12g,半夏10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黄连9g,吴茱萸3g,蒲公英15g,甘草6g。恶心呕吐重加旋覆花12g、代赭石20g;舌苔黄厚腻加黄芩10g、竹茹12g;上腹部疼痛重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0g;泛酸加海螵蛸30g、煅瓦楞子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3.2 对照组 雷尼替丁胶囊(南京金陵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302091)150mg,每日2次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21012333)10m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30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过程中戒酒,忌食辛辣、过热或过凉之品,保持精神舒畅。

      1.4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所见均无改 变或加重。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严重的胃动力障碍,尤其是胃窦蠕动紊乱可使胃排空延迟,不能使反流入胃的肠液及时排除[3] ;②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或缺如,使其防反流屏障减弱或消失,在肠内压增高时或肠运动功能紊乱时胆汁即反流入胃[4] ;③其他如胆道结石及其术后、慢性胆囊炎等。治疗以促进反流入胃的胆汁排空,恢复胃功能为目的,药物多选用H 2 受体拮抗剂及胃动力药,但临床疗效欠佳。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范畴,病变主要涉及肝、胆、脾、胃等脏腑。《灵枢·四时气篇》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张氏医通》指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于胃则吐,逆而胆汁上溢,故以呕苦也。”故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胆汁上逆所致。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降逆和胃汤方中柴胡、枳壳、郁金、陈皮、佛手疏肝理气除胀;半夏、吴茱萸降逆和胃止呕;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顾护胃气;白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相配一散一敛以免疏泄太过,伤阴耗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升清降浊,标本同治,有疏肝理气、降逆和胃、益气健脾之功,切合本病病机。临床观察,本方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确切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3] 曾锦章,张万岱,彭武和,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窦平滑肌电改变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152-154

      [4] 徐肇敏,章宜芬,任雪峰.熊去氧胆酸及普瑞博思治疗碱性 反流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4):201-203

    ↑上一篇:85例肝源性慢性胃炎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下一篇:OMOM胶囊内镜在胃肠道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