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168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12  浏览次数:476次

      作者:郑洁

      【摘要】 目的 分析168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情况。方法 全部病例经大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Ⅱ定义。腹泻型119例(70.8%);便秘型27例(16.1%);腹泻便秘交替型22例 (13.1%) 。临床表现中腹痛者168例(100%),腹痛、腹胀便后缓解者161例(95.8%),伴有心理异常者132例(78.6%),工作紧张者77例(45.8%),食生冷食物者67例(39.9%)。结果与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为多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其中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工作压力可能为重要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无关。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肠病,多因素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故IBS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都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疾病。从2000~2004年本院消化内科共收治168例IBS患者,现将其诱发因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1999年提出的IBS罗马Ⅱ诊断标准[1]。

      1.2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72例(42.9%),女96例(57.1%)。年龄22~63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10余年。

      1.3 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 腹泻型119例(70.8%);便秘型27例(16.1%);腹泻便秘交替型22例(13.1%)。临床表现中腹痛者168例(100%),腹痛、腹胀便后缓解者161例(95.8%),伴有心理异常者132例(78.6%),工作紧张者77例(45.8%),食生冷食物者67例(39.9%)。不良生活习惯事件中有吸烟者44例(26.1%),有饮酒者35例(20.8%),有吸烟与饮酒者18例(10.7%),不吸烟不饮酒者89例(53.0%)。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者72例 (42.9%)。

      1.4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均检验大便常规及结肠镜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2 讨论

      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约占门诊患者的13%~15%[2]。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的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此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肿瘤等疾病。

      本研究认为:(1)中青年女性易患IBS。本组病例中女性96例(57.1%),平均年龄38岁。(2)在发病因素中,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3]。本组病例中伴有心理异常者132例 (78.6%),工作紧张者77例(45.8%) 。因此心理和行为疗法可能有一定疗效,也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4]。(3)IBS分型以腹泻型最为多见。本组病例中腹泻型119例(70.8%)。(4)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及饮酒不增加IBS发病率。本组病例中不吸烟不饮酒者89例(53.0%)。(5)IBS的发生也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有关。本组病例中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的病例72例(42.9%)。有文章认为临床常用抗生素和现代生活中人们接触的化学物质可诱导肠道细菌潜生体产生,这也可能是IBS逐年上升的因素。

      在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实任何药物对IBS总体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所以IBS需多因素考虑综合治疗方案。在心理、行为疗法、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将更有效。当然这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医患关系、解除患者顾虑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袁耀宗,刘雁冰.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胃肠病学,2001,6(增刊):94-95.

      2 Walke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Am J Pschictry, 1990,(147): 565.

      3 靖大道,徐敏.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治疗.胃肠病学,2004,9(2):90-93.

      4 白浩.肠道易激综合征和心理疾患.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9(2):134-137.

      作者单位: 200052 上海,上海电力医院内科

    ↑上一篇:戴力新治疗功能性胃肠病109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和胃粘膜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