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7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11  浏览次数:600次

         作者:神州,王芳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针灸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阳陵泉等穴;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经2周治疗后统计疗效。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 2 =26.35,P<0.005)。 结论 运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肯定,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运用。

      【关键词】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胃排空,针灸效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非常多见的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见症状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纳差、便秘与腹泻交替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常以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为主。笔者采用针灸治疗该病37例,并与口服吗丁啉组33例进行比较,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1998年9月~2004年5月来我科诊治的门诊病例,全部患者按观察表序号以病人方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13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40.13±7.38岁;病程5.38±2.73年;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9例,肝郁化热型20例,脾胃虚寒型8例。对照组33例,男11例,女22例;年龄17~63岁,平均41.06±8.12岁;病程5.06±2.91年;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8例,肝郁化热型18例,脾胃虚寒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均行电子胃镜、B超、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胃镜检查正常或轻度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未见糜烂、溃疡及器质性病变;B超检查肝、胆、胰正常。均有典型的胃脘痞满、早饱、餐后饱胀加重、嗳气、恶心或呕吐、烧灼感等6大症状,并对6大症状分级评分:无症状0分;偶有症状计1分;常有、部分影响生活计2分;不能忍受、严重影响生活计3分。6项症状分数相加除以6为平均积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入选。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用泻法,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阳陵泉,用毫针直刺1.5寸,大幅度提插,捻转角度在180~360°范围内,捻转频率在120~160次/min之间;肝郁化热型用泻法,取穴足三里、太冲、阳陵泉、外关、期门,毫针直刺1寸,施术方法同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用补法,并加灸,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三阴交、章门、脾俞、胃俞,毫针直刺1.5寸,轻度提插,捻转角度在180°范围内,捻转频率在60~80次/min之间,同时取艾条寸许置针柄固定后点燃。各型皆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3次。其余疗程、观察、统计均与治疗组相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 [1~3] 制定。治愈:胃脘痞满和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显效:胃脘痞满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积分≤1.5分,积分减少3分以上,胃镜检查正常或轻度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好转:胃脘痞满和其他症状有所减轻,积分≤2.5分,积分减少1分以上,胃镜检查正常或轻度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积分达不到前面标准,胃镜检查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经2周治疗后统计,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χ 2 =26.35,P<0.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症状平均积分比较χ 2 =0.129,P>0.05,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症状平均积分比较χ 2 =10.0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FD是一种与胃肠运动障碍关系密切的常见综合征,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认为是由于胃肠蠕动和感觉异常,与心理障碍和迷走神经低张引起 [2] 。国外研究认为FD的发生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有关 [4] 。最近研究提出由于胃窦泵作用减弱和小肠营养物对胃的反馈作用强力抑制胃排空,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激素失调等多种作用下,导致了FD的发生 [3] 。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正常 [5] 。针刺调整胃肠运动的机制为:一是针刺的作用与外源性阿片肽相似;二是通过神经反射的介导;三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胃泌素在胃窦组织中的贮存,减少其在血清中的释放来实现的 [6] 。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道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道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公认有效。

      针灸组与吗丁啉组的疗效比较,针灸组优于吗丁啉组(P< 0.01)。且针灸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栾双梅,沈建伟,黎红光,等.浅表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2003,15(3):123.

      2 郑治敬,王树强,陈桂香,等.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华人消化杂志,1998,6(11):981.

      3 陈学印.消痞益胃汤治疗功能消化不良84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10):13.

      4 潘小平,李瑜元,沙卫红,等.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9,19(3):162.

      5 马成福,刘生英,刘秀梅.针刺治疗胃轻瘫综合征38例.中国针灸,1996,16(4):25.

      6 张安莉,陈日新,康明非,等.针刺调整旋转法实验性家兔5-羟色胺、胃泌素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17(5):299.

    ↑上一篇:西沙必利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卡培他滨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