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温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闫曾平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温胃汤

      2001~2005年,笔者采用温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46例,女22例;年龄26~65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2年。其中单纯萎缩性胃炎30例,萎缩伴轻度肠化生24例,萎缩伴中、重度肠化生1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病理确定诊断。

      1.3 治疗方法 予温胃汤治疗。药物组成:附子、红花、炒枳壳、厚朴各6 g,白芍药、当归、苍术各15 g,干姜、吴茱萸、桂枝、延胡索、桃仁各10 g。加减:苔腻者加薏苡仁15 g;便干者加生大黄6 g;胀痛甚加木香6 g、砂仁10 g;纳食减少加鸡内金、莱菔子各10 g;神疲乏力加党参15 g、炙黄芪30 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按上方治疗2周或1个月后,上方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 g,每次1丸,每日2次。疗程2~3个月。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消失,肠腺化生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好转或不变,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无变化或加重。

      2 结 果

      本组68例,显效23例,有效3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7%。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56岁,工人。2001-09-10初诊。胃脘胀满隐痛8年,喜温喜按,伴纳呆,乏力,手足不温,面色萎黄,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散寒,疏肝健脾,化瘀止痛。予温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附子、红花、炒枳壳、厚朴各6 g,白芍药、当归、苍术各15 g,干姜、吴茱萸、桂枝、延胡索、桃仁各10 g,党参15 g,炙黄芪30 g,鸡内金12 g。6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胃脘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上方附子改用10 g、吴茱萸改用6 g。继服10剂。三诊胃脘痛基本消失,饮食大增,面色红润,手足不冷,舌淡,苔白,脉沉缓。予温胃汤加党参15 g、炙黄芪30 g、砂仁10 g,加工为蜜丸服。2个月后胃镜复查腺体萎缩消失,肠腺化生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肝气郁结或脾胃虚弱。病机为胃络阻滞,不通而痛,或胃络不荣而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笔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虚寒、实寒多见,治疗宜温中散寒,疏肝健脾,化瘀止痛。温胃汤方中附子、干姜、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桂枝温经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苍术燥湿健脾;白芍药、当归补血和血;枳壳、厚朴行气燥湿,除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寒邪散,肝气疏,脾胃健运,气血调畅而病自愈。

      参考文献

      1 吴少桢,吴敏主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2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研究所中医内科 榆林 719000)

    ↑上一篇:温胆合抑酸复安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91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