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从肝郁脾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

    发表时间:2011-06-27  浏览次数:530次

       作者:邓达荣 东莞市新涌医院广东东莞 523016

      【摘要】目的探讨从肝郁脾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53例予口服莫沙比利片,5 mg/次,3次/日;谷维素,20 mg/次,3次/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在改善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餐后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症状和临床总疗效上,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对肝郁脾虚型FD有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肝郁脾虚柴芍六君子汤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之“痞满”、“胃脘痛”、“胃缓”、“呃逆”等范畴。FD是内科门诊患者常见的症状,因其就诊者占消化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笔者从肝郁脾虚论治FD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2002年1月~2007年8月期间本院门诊病人,共120例,其中因故中断或放弃治疗及失访11例。余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并结合患者的胃镜、B超、X线等检查结果诊断:①在过去1年内至少12周(不需连续)具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嗳气)等症状。②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和肝胆胰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③排除以腹痛、大便次数和性状异常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者。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脾胃气虚证:主症: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纳差而饱,大便溏软,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症:泛吐清水,嗳气不爽,口淡不渴,头晕乏力,脉细弱。肝气郁结证:主症: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脉弦;次症:口苦,失眠或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烧心或泛酸,腹胀纳呆或呕吐,舌淡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证型确定属脾胃气虚兼肝气郁结型者。

      1.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愿意配合作治疗观察的患者。门诊患者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

      排除标准:有其他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胃肠肿瘤、肝胆胰疾病)者;有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愿配合治疗观察者。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2 g、白芍15 g、陈皮12 g、法半夏15 g、党参15、茯苓15 g、白术15 g、木香10(后下)、砂仁8(后下)、枳实12 g、厚朴12 g、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4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片,5 mg/次,3次/日;谷维素,20 mg/次,3次/日。疗程同治疗组。

      1.5观察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主要症状(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烧心)计算积分。症状分4级,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于坚持工作。各级评分依次为0、1、2、3分,累计患者所有症状的总分,于治疗前后每周观察记录一次。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痞满的疗效判定标准[2]。计算公式: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n(%)

      分组n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616(28.6)24(42.9)10(17.9)6(10.7)50(89.3)

      对照组539(17.0)15(28.3)15(28.3)14(26.4)35(66.0)

      注:经2检验,2=4.48,p=0.034<0.05。

      2.2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在餐后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上腹痛和上腹胀症状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于FD的临床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备化之纪,……其病否”,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明析:“满而不痛者,此为痞。”FD的病变部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胃之通降功能正常与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痞满》中说:“暴怒伤肝,气逆而痞”。因此,脾虚、肝郁是痞证的的重要发病因素。现代医学认为FD的发病机制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近年的研究提示FD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尤其是顽固性FD患者,其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可能更为重要[3]。精神心理异常可通

      表2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疗效比较n(%)

      症状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2p

      上腹痛治疗组358(22.9)12(34.3)10(28.6)5(14.3)0.65>0.05

      对照组326(18.8)10(31.3)9(28.1)7(21.9)

      上腹胀治疗组4915(30.6)18(36.7)14(28.6)2(4.1)0.57>0.05

      对照组5013(26.0)17(34.0)15(30.0)5(10.0)

      餐后早饱治疗组4516(35.6)18(40.0)8(17.8)3(6.7)3.98<0.05

      对照组4210(23.8)11(26.2)12(28.6)9(21.4)

      嗳气治疗组206(30.0)10(50.0)3(15.0)1(5.0)5.60<0.05

      对照组222(9.1)6(27.2)5(22.7)9(40.9)

      恶心呕吐治疗组125(41.7)3(25.0)4(33.3)0(0)4.55<0.05

      对照组112(18.2)2(18.2)2(18.2)5(45.5)

      泛酸烧心治疗组186(33.3)8(44.4)3(16.7)1(5.6)4.46<0.05

      对照组203(15.0)5(25.0)4(20.0)8(40.0)

      过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中介作用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这就为从肝郁脾虚论治FD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研究采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FD,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理气开郁,枳实、厚朴理气消胀,鸡内金健脾胃消积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甙可以抑制胆碱酯酶,发挥拟胆碱样作用,进而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从而治疗肝郁证,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同时增强胃排空及小肠的推进功能。白芍可以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香砂六君汤具有抗消化性溃疡,双向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的作用,同时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粘液合成,保护胃粘膜,调节胃肠活动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4]。枳实、厚朴、鸡内金皆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全方共奏疏肝健脾,调和脾胃,增强胃肠蠕动之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且能显著改善FD患者的餐后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症状,显示了中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于FD患者,平时除药物治疗外,还需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以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683-2686.

      [2]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

      [3]王金梁,韦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抑郁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四川医学,2002,23(10):1049.

      [4]邵庭荫.香砂六君丸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及毒性[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6(2):5.

    ↑上一篇:糖尿病小鼠肝线粒体氧化损伤及其机制
    ↓下一篇:两种疗法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