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5-15  浏览次数:1179次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有助于早期评价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是出 生早期,早产儿在发生神经系统病变时往往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甚至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故影像学检查是其确诊的唯一证据。MRI因其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能提供多方位多层面全景图像、对微观结构变化的筒敏感度等优势以及安全性能的不断完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新生儿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本研究以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诊断出各种类型早产儿脑损伤,为指导临床干预措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2月至2012年 11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364早产儿,行常规 MRI和DWI检查。

    1.2 头颅磁共振检查条件胎龄<34周的所有早产儿。胎龄>34周,具备以下高危因素者:母孕期有妊娠高血压、母亲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母孕期感染、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等危险因素;患儿宫内或产时有窒息复苏抢救史、宫内感染、生后有低氧血症需吸氧或机械通气或鼻塞CPAP、代谢性酸中毒等危险因素;早期临床表现有呼吸暂停、抽搐、原始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等临床表现。所有患儿经询问病史和相关检查,排除先天性畸形、染色体疾病和其他脑病,如遗传代谢性脑病、低血糖脑病、胆红素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等。同时患儿病情危重不允许搬动的也不列入范围。

    1.3 磁共振检查方法与扫描时间 全部病例均生后 3—7 d内进行常规MR和DWI扫描。扫描设备及参数:使用Siemens Trio Tim 3.0 T磁共振仪,头线圈,sE 序列。T1WI:TR 255 ms,TE 2.46 InS;T2WI:FSE快速自旋回波,TR 5 000 ms,TE 102 ms,行常规轴位扫描;视野230 mm,矩阵256×256,层厚5 mm。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序列(SE—EPI),扫描层面与常规轴位扫描相同,TR 2 900 ms,TE 91 ms,FOV 230 x 230 mm,矩阵120×128,层厚5 mm。扩散加权系数 (b)值分别取0 s/mm 和1 000 s/ram ,数据采集次数 4次,扫描时间57 S。每例患儿在扫描前0.5 h静注苯巴比妥钠10~20 mg/kg,或10%水合氯醛0.5 ml/kg 口服,待其安静入睡后方进行检查。

    1.4 早产儿脑损伤MRI诊断标准

    1.4.1 缺血性脑损伤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MRI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簇状或线状的短T 、短T 信号,DWI示受累脑组织明显高信号。弥漫性缺血性损伤仅DWI表现为侧脑室白质大片状高信号改变,神经元轴突损伤表现为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基底核、脑干部位DWI高信号 J。

    1.4.2 出血性脑损伤出血急性期MRI表现为T wI 无异常或稍低信号,T 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早期(即出血第4~7 d),T WI呈高信号,T:wI稍低信号,慢性期(出血14 d以后)T WI和T WI均为高信号 J。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64例患儿中,确诊早产儿脑损伤 184例,其中男童110例,女童74例。胎龄最小的为 28周,胎龄<32周44例,~34周94例,~37周46 例。出生体质量最小的为1 060 g,<1 500 g 31例,一 2 000 g 79例,~2 500 g 51例,>2500 g 23例。

    2.2 磁共振检查结果184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占 50.55%),其中缺血性病灶140例(占76.09%),出血性病灶44例(占23.91%),其中25例出血合并缺血灶,脑损伤部位见表1。脑损伤部位以脑白质损伤最多见,其次为生发基质和脑室内出血、基底节损伤。

    2.3 不同扫描系列对缺血性病灶检出情况 常规磁共振T WI检出病灶90个,T wI检出病灶47个,DWI 检出病灶179个。

    3 讨论

    早产儿脑损伤特别是轻、中度损伤,临床上缺乏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因能提供准确、丰富、直观的信息而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超声便于床旁操作、无创和经济,但仍有其局限性,不能对整个脑部进行扫描,一些轻、中度损伤(非囊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点状出血)及早期病变常被漏诊。CT检查对颅内出血早期虽然敏感,但对早产儿缺氧缺血性损伤病灶的检出结果欠可靠。 MRI有极好的分辨率,对脑灰白质的分辨异常清晰,不仅能清楚显示颅内解剖结构,脑实质及基底节区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髓鞘化的过程等,而且能发现点状出血的精确部位、大小。据美国神经学会新生儿神经影像指南 J,早产儿在生后第l周进行磁共振检查较B超更易探查到白质损伤、出血性损伤及更多或广泛性囊腔损伤。为了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的病灶和范围,及病理类型,对我院住院的所有胎龄≤34周的早产儿,以及有导致脑损伤高危因素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在生后3~7 d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50.55% ,较段洋等 报道的发生率低,可能与检查控制的时间短,以及有些危重病儿无法及时检查有关。

    早产儿脑损伤一般分为缺血性脑损伤和出血性脑损伤,本研究显示脑损伤类型以缺血性损伤较多见(占76.09%),与段洋等 报道的相似,最常见是脑白质损伤。早产JLII白质损伤有两种类型,为局灶性和弥漫性,本组主要为局灶性脑损伤有96例。出血性病灶44例(占23.91%),以生发基质和脑室内出血为主,是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形式。原因可能为:早产儿由于脑发育不成熟,深层脑白质中深穿支动脉、室管膜下动脉的吻合支较少,存在血管分水岭,一旦发生缺氧缺血或灌注量减低,半卯圆中心、侧脑室旁等深层脑白质常发生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同时早产儿存在不成熟的胚胎生发基质和不成熟的脉络丛毛细血管网,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不成熟,当缺氧、酸中毒、血压不稳定、脑血流突然增加或降低、脑静脉压增高等均可引该基质破裂,而发生颅内出血。本组早产儿脑损伤类型以脑白质较多见,其次为生发基质和脑室内出血,出血合并缺血也不少见,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DWI是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方法,主要反映细胞内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对组织水肿性病变诊断效果最好 J。在病变损伤后不到3 h即出现高信号,DWI比常规MRI能更早地显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我院在常规的T WI、T WI扫描基础上加作DWI,使病灶的检出数明显增加,本组病例DWI共检出缺血性病灶179 个,而常规的T。WI和T:wI仅检出病灶分别为9O和 47个,说明DWI对缺血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扫描。早产儿脑损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通过对184例早产儿MRI检查发现,常规MRI检查,配合 DWI扫描可增加病灶的检出率,为早期准确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 Miller SP,FelTiero DM,Leanord C,et a1.Early 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newborns detected with magnetic imaging is as— sociated with adverse early neur0developmental outcome[J]. J Pediatr,2005,147(5):609—616.

    [2] 陈惠金.新生儿颅内病变的B超、CT、MRI影像诊断及防治[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40—145.

    [3] 陈惠金.美国神经学会新生儿神经影像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157—160.

    [4] 段洋,毛健,富建华,等.以磁共振成像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7,2(6):427—433.

    [5] Hart AR,Whitby EH,Clark SJ,et a1.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and the cerebellum following pretelma birth[J].Dev Med Child Neurol,2010,52(7):652 — 659.

    (2013435-09收稿 2013-07-01修回)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下一篇: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