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消化性溃疡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17  浏览次数:520次

      作者:李宏微,卢世琪  (北京垂杨柳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22)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方法] 对1062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内窥镜检查、快速尿素酶实验和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免疫球蛋白检验,同时记录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应用情况,计算消化不良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率. [结果] 溃疡发病率为29.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37.2%,非甾体类消炎药使用率为10.0%. [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相互作用于上消化道黏膜,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消炎药,非甾体

      Analisis of pathogenic cause in dyspeptic patients

      LI Hong-wei,LU Shi-qi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Disease,Beijing Chuiyangliu Hospital,Beijing10002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and peptic ulcer.METHODS Total1062cases of dyspepsia were screened by endoscopy,rapid urease test and serum anti Hp antibody test.The usage of NSAIDs was reported.RE-SULTS The morbidity of peptic ulcer was29.3%,and infective rate of Hp was37.2%,and NSAIDS was used by10.0%of all patients.CONCLUSION Both Hp and NSAIDs interact the membrane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and the main cause of conducing the peptic ulcer.

      Key words:peptic ulcer;helicobacter infections;anti-inflammatory agents,non-steroidal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 [1~3] ,而幽门螺旋杆菌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发生起重要的作用 [4] .随着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广泛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已成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探讨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北京垂杨柳医院2002年5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1062名消化不良病人资料,其中男性为541名,女性为521名;年龄为16~79岁;均有烧心、嗳气、恶心、呕吐、腹部及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且均未在进行胃镜检查前3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及抗组织胺药.使用单因素分析.对照组患者为596例,用药组患者为71例,感染组患者为359例,感染加用药组患者为36例.

      1.2 方法

      1.2.1 内窥镜观察 给所有病人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查.

      1.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胃幽门螺旋杆菌pH指示剂法):将从胃窦收取

      的活检组织放入尿素酶试剂溶液中,在5~15min内从黄色变为浅红色或红色即判定为尿素酶活性阳性,提示有幽门螺旋杆菌存在.血清学方法:定性检测患者血液中抗幽门螺旋杆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1.2.3 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者的判定 胃镜检查前3个月内曾连续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超过7d者判定为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者.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χ 2 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溃疡发病率、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率 1062例消化不良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病变者为311例(29.3%),其中胃溃疡为95例(30.5%),十二指肠溃疡为184例(59.2%),复合性溃疡为32例(10.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感染组)为395例(37.2%),其中胃溃疡为40例(10.1%),十二指肠溃疡为102例(25.8%),复合性溃疡为17例(4.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为236例(59.7%);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为667例(62.7%),其中胃溃疡为55例(8.2%),十二指肠溃疡为82例(12.3%),复合性溃疡15例(2.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为515例(77.2%).应用过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患者有107例(10.0%),其中胃溃疡为15例(14.0%),十二指肠溃疡为14例(13.1%),复合性溃疡为3例(2.8%),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为75例(70.1%);未应用过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患者有955例,其中胃溃疡为80例(8.4%),十二指肠溃疡为170例(17.8%),复合性溃疡为29例(3.0%),非溃 疡性消化不良为676例(70.8%).

      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对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影响 感染组患者胃溃疡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组及感染加用药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加用药组患者混合性溃疡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1.

      3 讨论

      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均患有浅表性 胃炎,逐渐演变为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少部分演变为胃癌.随着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广泛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已成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 [5] .研究结果表 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感染率高,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共同作用对溃疡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幽门螺旋杆菌破坏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间的平衡,增加额外的危险因素.非甾体类消炎药可损伤上消化道黏膜的保护屏障作用,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创造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调节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诱导IL-1B,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能增加胃黏膜COX2的表达,进而加重非甾体类消炎药对胃黏膜的损伤 [7] .本研究结果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可相互作用于上消化道黏膜,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参 考 文 献]

      [1] Dunn ED,Cohen H,Blaser MJ.Helicobacter pylori[J]. Clin Microbiol Rev,1997,10:720.

      [2] 李愉元,胡品津,杜国光,等.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流行病 学调查[J]. 中华医学杂志 ,1993,73:168.

      [3] 潘志军,萧树东,江绍基,等.幽门螺旋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医学杂志 ,1992,72:198.

      [4] 胡伏莲,周殿元,贾博奇.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9.

      [5] Wolfe MM,Lichtenstein DR,Singh G.Gastrointestinaltoxicity of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J].N EngJ Med,1999,340:1888.

      [6] 王孟春,李岩,古田隆久,等.HP感染可通过IL-1B而抑制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J]. 中华消化杂志 ,1998,37(8):547.

      [7] Yenmans ND,Tulassay Z,Race I,et al..A comparison of omeprazole with ranitidine for ulcers associated with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Acid suppression tri-al:ranitidine versus omeprazole for NSAID-associated ul-cer treatment(ASTRONAUT)study group[J].N Eng J Med,1998,38:719.

    ↑上一篇: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下一篇:复合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评价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