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0-07-19  浏览次数:593次

      作者:宓晓鸣,戴晓波,陆一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新区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230例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组,比较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Hp阳性组1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黏膜腺体轻度萎缩84例( 65.1%),中重度45例(34.9 %);轻度肠上皮化生48例(37.2%),中重度23例(17.8%);轻度异型增生31例(24.0%),重度6例(4.6%)。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胃黏膜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腺体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最终发展成肠型胃癌[1]。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上消化道症状并经胃镜和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30例。其中男127 例,女103例,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52.5岁。4周内没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等用药史。排除胃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1.2 方法与标准

      1.2.1 胃黏膜病理活检方法 全部在胃镜直视下于胃窦、胃角和胃体取3~5块黏膜组织进行活检,立即投入10%甲醛溶液固定,送病理检查,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

      1.2.2 诊断方法及标准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诊断按照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附录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2]。

      1.2.3 Hp检测 采集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UBT)检测及病理切片改良Giemsa染色法观察Hp,两项同时阳性作为Hp感染阳性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组129例,阳性率56.1%;Hp阴性组101例,Hp阴性率43.9%。2组胃黏膜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2组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

      3 讨 论

      Correa等[3]提出的Hp感染后胃癌发生遵循“Hp感染-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疾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感染Hp后,可引起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程度改变,且易于导致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诱导DNA突变,最终发生癌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p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高毒力株,能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和空泡毒素,刺激胃上皮细胞产生白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诱导急性炎性细胞活化聚集,直接损伤上皮细胞,促使溃疡发生,并可诱发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4]。Ⅰ型Hp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关系更为密切[5]。

      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0%~1.00%[6]。Uemura等[7]对1246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平均随访7年10个月,结果显示2.96%罹患癌症;与Hp感染相关的重度萎缩性胃炎、胃窦为主的胃炎和肠腺化生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升高。Yoshida等[8]的研究显示,Hp感染促使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形成的作用超过饮酒、年龄增长等因素,当胃窦或胃体出现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这种危险上升10倍,且随程度和范围的增加而增加,根除Hp可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

      本资料显示,Hp阳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与高改琴等[9]和王永福等[10]报道一致,提示Hp感染与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关系密切。但李伏娥等[11]报道,456例患者中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Ⅰ类致癌因子,但不同人种、不同感染菌株造成细菌毒力的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因子可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Hp感染后所涉及的致病机制、致癌途径、致癌确切时间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与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提示根除Hp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最佳根除时间为癌前病变(萎缩、肠上皮化生)发生前[12]。

      【参考文献】

      [1] 金 珠,林三仁,沈祖尧,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化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3):161-164.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58-63.

      [3] Correa P, Fontham ET, Bravo JC, et al. Chemoprevention of gastric dysplasia: randomized trial of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therapy [J]. J Natl Cancer Inst,2000,92(23):1881-1888.

      [4] 萧树东,刘文忠.重视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结局多样性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437-438.

      [5] 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176.

      [6] Kuipers EJ, Klinkenberg-Knol EC, Vandenbroucke-Grauls CM, et al.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rophic gastritis [J]. 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1997,223:28-34.

      [7] Uemura N, Okamoto S, Yamamoto S,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J]. N Engl J Med,2001,345(11):784-789.

      [8] Yoshida S, Saito D. Gastric premalignancy and cancer screening in high-risk patients [J]. Am J Gastroenterol,1996,91(5):839-843.

      [9] 高改琴,刘晓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5):533-534,538.

      [10] 王永福,孙春梅,耿立霞,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1):48-50.

      [11] 李伏娥,王俊萍,刘永革,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29-2131.

      [12] Malfertheiner P, Kuipers EJ, 朱 琦,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当前观念—Maastricht Ⅲ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7,12(3):159-169.

    ↑上一篇:介入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黄芪对阻塞性黄疸大鼠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