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浅谈十二指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926次

    作者                        单位

    曾淑荣      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154111

    十二指肠炎系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继发性者也称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由于内窥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对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日趋增多。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管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一)流行病学

    发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例中本病的发病率占2.1%~30.3%,发病多在球部,男女比例约为4: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占80%以上)。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服用刺激性食物、酒精、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有关,过去有人认为胃酸过多是十二指肠炎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本病是十二指溃疡的前期病变,但确切的关系,仍未有定论。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症,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他如肝炎、胰腺及胆管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由此可见,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也不一样。

    (三)生理病理

    胃腺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肠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病中杯状细胞数增加,腺管上皮细胞活动性增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绒毛顶部上皮细胞的长度明显减低,核呈过度染色,胞浆减少。黏膜固有层中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炎症活动。血管增多,黏膜破坏,可有黏膜下血肿及炎性渗出。

    (四)分型

    组织学中可将本病分为3型。

    1.浅表型 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绒毛层,绒毛变形或扩大,上皮细胞变化较少。

    2.萎缩型 炎症细胞扩展到全黏膜层,并有严重上皮改变。

    3.间质型 炎症细胞局限在腺体之间。

    (五)分级

    1.Joffe等提出的内镜分级

    0级:正常十二指肠黏膜。

    Ⅰ级:水肿伴黏膜皱襞增厚。

    Ⅱ级:介于I~Ⅲ级间。

    Ⅲ级:瘀斑出血。

    Ⅳ级:糜烂、常伴斑点状出血。

    2.十二指肠炎组织学分级目前多用Whitehead标准

    0度:为正常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

    I度(轻度):绒毛增宽,浅表上皮形态无改变,在上皮间可见一些淋巴细胞,隐窝正常,固有膜中细胞成分增加,绒毛形态轻度消失。

    Ⅱ度(中度):绒毛变粗短,随着绒毛进行性消退,在淋巴滤泡上的绒毛消失,浅表上皮变为扁平,核染色质增加,刷状缘呈叠层样改变及多核细胞浸润,隐窝不易看清,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浸润加剧,绒毛和浅表上皮中度异常,细胞成分增加。

    Ⅲ度(重度):绒毛变钝和扁平,大部分浅表上皮有重叠现象,类似合胞体样改变,有丝分裂,已减少的胞浆中嗜碱性加重,有中性多核细胞浸润,表浅上皮呈局限或广泛性消失,形成糜烂或由表面黏液分泌型胃黏膜所替代。

    (六)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嗳气、泛酸等。有时酷似十二指肠球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抑酸药可缓解,并反复有黑便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可自动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2.体征 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七)检查

    1.内镜检查 显示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黏膜颗粒状或结节状隆起,皱襞粗大。

    2.X线钡餐检查 本病无明确的X线特征,一般呈现球部痉挛,激惹征,降部张力高,蠕动增强,球部常充盈不良,外形不整但无恒定变形,黏膜增粗紊乱,低张造影球部黏膜可呈网格状。故X线对本病的诊断阳性率不高。

    3.胃液分析 胃酸或胃液量分泌正常或较高,部分病例的胃酸水平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

    4.十二指肠液分析 十二指肠液可呈混浊,有黏液,镜检可见有较多的上皮细胞,胃酸低者可见较多的细菌。

    (八)诊断

    1.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嗳气、泛酸等。有时酷似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抑酸药可以缓解,并反复有黑便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自动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2.体检 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3.X线钡餐检查 呈现球部痉挛,激惹征,降部张力高,蠕动增强,球部常充盈不良,外形不整但无恒定变形,黏膜增粗紊乱,低张造影球部黏膜可呈网格状。但也可正常。

    4.内镜 见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血管暴露,皱襞粗糙不平,结节增殖等,但无溃疡。

    5.黏膜活检 显示绒毛上皮变性、扁平、萎缩,固有膜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样增殖及胃上皮化生等。

    (九)鉴别诊断

    1.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炎与十二指肠溃疡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与饮食有关的上腹痛、不适感、可为碱性药物所缓解。单凭临床症状较难鉴别,主要依靠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饱胀、嗳气等与十二指肠炎相似,且两者常同时存在。内镜检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炎均可见上腹部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但常伴有头痛、头昏、乏力、失眠、抑郁或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各种器械与生化检查均无异常。

    4.慢性胆管疾病 胆管运动功能障碍可引起发作性痉挛性右上腹疼痛,患者以中年女性较多,疼痛多发生于饱餐之后(尤以脂肪餐),应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及上腹痛,有时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炎。B型超声波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参 考 文 献

    [1]刘春安,张凤荣.慢性十二指肠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学;1998年01期.

    [2]杨秀萍,侯晓华.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组织学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年01期.

    ↑上一篇: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老年性胃溃疡133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