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结核病学》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15  浏览次数:1099次

    史学斌,冯慧萍 (宁夏银川国龙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关键词] 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抗结核药物在治疗各类型结核病中其着很重要作用,但同时,他的不良作用亦愈来愈多被临床医生所提及。特别是对肝脏的损害,其表现酷似急性或慢性肝炎,临床易发生误诊,笔者分析了26例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97例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患者。在给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共筛选出2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9~72岁,平均42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合并肝炎患者1例。确诊后给予抗结核化疗初治方案:2HRZE/4HR。

    1.2 诊断依据[1]:①有应用抗结核药物史;②有肝损害的症状及体征: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和肝肿大等;③血清学检查显示有肝功能异常;④服药前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⑤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肝功能异常,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⑥停药后肝功能正常或好转。

    1.3 临床分型:参照国际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2]:分为3型:肝细胞损害型:谷丙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胆汁淤积型:ALP≥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ALP≤2;混合型:ALT、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且ALT/ALP介于2~5之间。

    1.4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记录原发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检验、肝炎病毒学指标,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损害发生时间统计:5~30 d 17例(65%),

    31~60 d 7例(27%),>60 d 2例(8%)。

    2.2 肝损害临床类型:

    肝细胞损伤型,14例(54%),胆汁淤积型8例(30%),混合型4例(16%)。

    2.3 治疗和预后:临床一旦确诊,需要马上停止抗结核药物的保用,嘱患者多卧床休息,饮食方面宜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及时服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并及时进行非特异性解毒治疗。静脉滴注甘草酸二氨、维生素C,还原性谷胱甘肽、利胆药物通常宜选用清开灵等。对待存在明显黄疸的5例患者,其中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黄疸消退有肯定作用,但宜注意其不良反应。经积极治疗后,25例好转,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和1例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较差,肝功能损害加重。

    3 讨论

    在结核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为基础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是目前结核病患者治疗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此类药物在经过肝脏代谢是,能引起明显的肝脏损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利福平联合吡嗪酰胺使用时会有明显的肝损害[3]。在基层医疗单位,往往很容易就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得许多患者治疗途中肝功异常,最终会延误甚至终止治疗。

    在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过程中,肝功能受损主要机制:①特异性代谢:异烟肼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酰化后分解为异烟酸和乙酰阱,肝毒性可能与分解产物异酰肼有关;②变态反应:利福平所致的肝损害可能与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有关,过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肝组织中而造成肝损害;③干扰胆红素的代谢:利福平可选择性的干扰结合胆红素向毛细胆管排泌,引起阻塞或肝细胞性黄疸;④直接损伤肝细胞: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抑制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药物在肝细胞内代谢。导致肝损害[4]。

    本组药物性肝损害大多发生在强化治疗的早期1~2个月内,因为早期强化治疗常需4~5种药物联合长期反复应用肝脏负担重,容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本文药物性肝损害中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及胆汁淤积性多见,特别是有明显黄疸者,以胆汁淤积型为主。本研究197例服用抗结核患者中,发生肝损害者26例,发病率为13.2%,提醒笔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高度重视此类药物肝损害不良反应。

    4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19.

    [2] 陈世耀,蒋晓渠,刘天舒,等.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2443.

    [3] 郭英江,崔德建.抗结核药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中华结核呼吸杂志,1998,21(5):308.

    [4]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18.

    [收稿日期:2012-03-05 编校:潘宏竹]

    ↑上一篇:利福平注射液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百合固金汤治疗肺结核27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