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减少静脉留置针中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25  浏览次数:762次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降低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1],临床对静脉置管排气、封管方法的研究中发现因排气、封管不当会有微量空气残留,在患者活动或下次输液时进入静脉,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对静脉置管产生疑虑,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埋下医疗纠纷隐患。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住院行输液治疗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40例,应用改进方法避免操作中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2年4月,选择我科住院行输液治疗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45~90岁,使用改进方法;对照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58~90岁,使用传统方法。两组均使用同一材料。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与方法

    1.2.1材料: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2G、24G双腔浅静脉留置针,由生物材料组成,柔韧性好,管壁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

    1.2.2方法

    1.2.2.1对照组:首先把输液瓶挂上输液架,一只手对针柄进行固定,另外一只手对莫非滴管进行挤压,下端输液管在其管内的液面达到1/2~2/3的时候进行抬高,同时把调节器稍微进行松开,然后手拿着针柄部把输液管进行缓慢下沉,直到在小药杯内有少量的液体流入,再把静脉留置针打开,把针头直接插入到留置针肝素帽之中,把输液调节器完全打开,在其进行完全排气之后就可以立即进行穿刺。但是这时,通常在肝素帽及“Y”形接口内还会存在一定量的空气,不能排出,则可以在进行封管的时候采用正压进行抽吸排出。如果封管完毕之后,还有一部分空气存在肝素帽之中,则这一部分空气就会随着患者的活动不断的对其位置进行移动,在下次进行输液时就会随着液体进入到患者的静脉之中,从而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封管前一定要把空气排出完毕。

    1.2.2.2研究组:前面操作同对照组,在其管内液面达到1/2~2/3的时,把滴管下端的终端滤器和头皮针进行垂直,保持针头向上,之后把调节器打开,随着液体在终端滤器流入距离缩短,逐渐把排气速度进行减慢,通常为40~60滴/min,直至液体通过头皮针之后,才能把输液器末端放平,把空气排出后放好。打开静脉留置针,把针头斜面插入到留置针肝素帽内,同时缓慢地把一次性针头完全插入到肝素帽内,这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留置针前端软管,轻轻松开“Y”形接口,感觉有少量液体溢出即拧紧接口,因为在此时液体已经把包括肝素帽内在内的留置针中的空气全部排出。那么在这个时候即使存在封管不当情况,空气也不会在下次输液的时候进入到静脉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1.2.3观察指标:在空气排出后以及输液1小时之后,对终端滤器内的空气残留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在针头刺入血管之中,看到回血同时把调节器打开的时候,对血管中是否进入空气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变量资料率比较情况。

    2 结果

    排气后及输液1小时后,从终端滤器与留置针管路,分别观察终端滤器内空气残留情况,见表1。

    针头刺入血管见到回血打开调节器至留置针固定完毕,观察有无空气进入血管,其中研究组有6例患者穿刺后空气进入静脉,其百分比为9.68%,对照组有19例患者穿刺后空气进入静脉,其百分比为24.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

    3 讨论

    3.1微量空气产生的原因分析:常规操作时,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输液管的截面比终端滤器的截面小,那么在液体流过此处的时候,其速度必定会有所减慢,同时对空气排除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必定会有所减少,因此非常容易导致空气在此时残留。另外再加上头皮针是和肝素帽端重叠,因此那些处在肝素帽端中的空气就不能受到液体的驱动力,因此也非常容易造成残留。水的密度要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也就导致空气非常容易浮在水的上部,那么在输液过程中,这些空气就会随着患者体位的活动进入到血管之中。在根据以上情况,对排气方法改进之后,可以对这些原理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可以使液体能够把空气缓慢的、均匀的排出去。

    3.2研究组的优点:有研究证明,进入人体的微量气体在0.02 ml/(kg·min)时,可以检测到,但不会引起生理紊乱,在2 ml/(kg·min)时才会致人死亡[3]。当前由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虽然说在静脉中有微量的空气进入,不会达到致死量,但是只要是微量的空气进入到静脉之中,必定会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出现恐惧心理,从而对静脉置管产生疑问,甚至还会出现医疗纠纷[4-5]。通过本次研究,对其排气方式进行有效地改进,不但对微量空气的残余率进行了有效地降低,同时对于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几率也进行了降低,杜绝了静脉输液时微量气体进入血管内引起气泡颗粒造成的污染[6-7],患者因为见不到气泡进入血管而感到安全,消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也有效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操作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避免了护理操作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也乐于接受,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陈燕丽,曾秀丽,金江海,等.分离头皮针更换药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59.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6.

    [3]战文娟,赵淑艳,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26):415.

    [4]秦红梅,苏丽华,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

    [5]张春杰,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1):173.

    [6]马国锋,胡国芬,方芳.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

    [7]陈家周.注射及注射器微粒污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3):183.

    ↑上一篇:氧驱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气道专职护士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作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