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颞叶癫痫患者43例的临床特征和睡眠脑电图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31  浏览次数:790次

      作者:时军,孙海民,郭记宏  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及睡眠脑电图特点。方法 对颞叶癫痫患者43例的临床特征、睡眠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中,仅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2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合并单纯部分性发作5例。患者睡眠脑电图和24 h脑电监测中,除5例正常外,双侧颞叶癫痫样波9例,左侧颞叶癫痫样波10例,右侧颞叶癫痫样波8例,左额、颞癫痫样波2例,右额、颞癫痫样波3例,双额、颞癫痫样波6例。颞叶癫痫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多,颞叶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不容易与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相区别。部分性和全身性癫痫用药不同,区别是部分性癫痫还是全面性癫痫非常重要。结论 睡眠脑电图对颞叶癫痫的定位及其放电机制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颞叶癫痫;睡眠脑电图;临床特点

      颞叶癫痫是一种部分性症状性癫痫,病因有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主要病因有颞叶肿瘤、血管畸形、外伤、炎症等,仍有部分患者不能明确病因。癫痫的诊断及癫痫综合征的分型对用药的选择非常重要,临床时有误诊或漏诊。在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就诊的癫痫患者188例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睡眠脑电图记录的结果,确诊为颞叶癫痫患者共43例。本文就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及睡眠脑电图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颞叶癫痫患者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6~37岁,平均年龄21.5岁;病程17 d~20年。入选标准按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颁布的癫痫和癫痫分类中颞叶癫痫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录像脑电图:包括清醒描记及睡眠描记2部分。导联包括2个单极导联(标准及平均)及3个双极导联(纵联、横联及环联)。10岁以上患者常规做蝶骨电极导联,每个导联规定描记3 min。睡眠采用药物(水合氯醛0.5 mg/kg)诱导,约60~90 min完成描记,描记过程中自始至终录像与脑电在监视屏上同步显示并记录。如有发作,技术员立即呼叫患者姓名,以确定其意识状态并记录时间,保留录像带以备进一步分析。(2)用动态脑电图记录盒作24 h记录,记录前均行常规脑电图描记,以作自身对照。监测期间由患者或家属详细记录监测中的各项活动及入睡、觉醒时间和发作时间。

      2 结果

      2.1 发作类型及临床表现 43例患者均检测常规脑电图并加做蝶骨电极脑电极,其中25例再做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发作的主要类型有:(1)强直阵挛发作23例,发作开始以四肢强直抖动、眼球上翻为表现。(2)合并单纯部分发作5例,发作以单纯部分发作开始表现为视幻觉、大脑空白、恐怖感、惊慌感、似曾相识感,几秒钟即过,随后转为强直阵挛发作。(3) 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 表现为以停止动作开始,随后出现嘴不自主的乱动(如咂嘴、咀嚼并伴有流口水),动作呆板,呼之不应,部分患者伴有手乱摸(如衣角、扣子等)。

      2.2 脑电图表现 清醒状态下除5例正常外,呈双侧颞叶痫样波9例,左侧颞叶痫样波10例,右侧颞叶痫样波8例,左额、颞痫样波2例,右额、颞痫样波3例,双额、颞痫样波6例。清醒状态下检测常规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36例,在睡眠中脑电波有痫样放电36例。

      3 讨论

      颞叶癫痫是一组起源于颞叶的具有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颞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有诊断意义的特点包括:(1)单纯部分性发作表现为自主神经和精神症状,以及某些特殊感觉,最常见的是上腹部一股气往上冲的感觉;(2)复杂部分性发作表现为以停止运动开始,随后出现上消化道自动症的典型症状,也常伴有其他自动症。时程往往大于1 min,经常出现发作后意识混乱,发作后遗忘症,恢复是逐渐的。

      本组43例颞叶癫痫患者临床发作中仅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的23例患者脑电图均监测到发作间歇期颞叶发出的痫样波。据报道伴有颞部病灶的临床发作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多,占50%以上[1]。本组亦支持这一观点。临床发作仅表现强直阵挛发作的颞叶癫痫不容易与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癫痫相区别,脑电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部分性癫痫与全身性癫痫用药不同,所以区别部分性癫痫和全身性癫痫至关重要。

      本组资料显示,睡眠脑电图对部分性癫痫患者痫样放电检出(36例)明显高于觉醒期(7例)。生理学研究表明,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可以促进睡眠的大脑皮层同步化及非同步化,而这种改变所带来的神经生理电化学改变与全面性发作密切相关[3]。脑同步化机制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占主导作用,因而痫性活动易在此期被活化并产生泛化。尤其对全身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脑的非同步化机制在快速眼动(REM)睡眠期及觉醒期占主导地位,故对痫性活动产生抑制作用。部分性痫性活动似乎较少受脑同步化及非同步化机制的影响,而与大脑皮层兴奋性有更密切的联系。这种皮层兴奋性在REM睡眠期可以降低或消失,或在皮层一定区域内存在另一些区域则不存在,因此部分性癫痫可发生于快速眼动期,而且REM期对部分性痫性活动影响存在差异性。一般认为,睡眠是癫痫的爆发波被诱发出是一种释放现象,也就是说,由于睡眠致使以中脑网状为中心的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减退,因而位于上位的大脑皮质和与精神运动发作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系统等脱离支配而释放出来,成为爆发波发生的合适条件[1]。冯永仁[4]报道35例常规脑电图轻度异常或正常的儿童癫痫患者,其睡眠诱发EEG痫样放电率为74.3%,且多发生于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中 ,深度睡眠期减少或消失,可能与癫痫患者浅睡眠时间延长和深度睡眠时间减少有关。睡眠诱发也有助于明确某些癫痫患者的发作类型及对某些特殊类型癫痫综合征的诊断。部分性发作无论明显的临床发作何时出现,其癫痫样发放的速率、波幅和扩散都是在NREM睡眠时最明显,清醒时减少,REM睡眠时进一步衰减。REM睡眠时最适合部分发作的“病灶定位”,对手术准确的切除致痫灶很有帮助。睡眠与癫痫关系密切,癫痫发作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有效的控制癫痫发作既能改善睡眠,又能提高控制癫痫发作率[5]。重视癫痫患者的睡眠,对控制癫痫发作,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颞叶癫痫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分析,颞叶癫痫的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有一定关系。睡眠脑电图对颞叶癫痫患者越来越重要,不仅对颞叶癫痫的诊断,而且对颞叶癫痫的定位及癫痫放电机制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雄辉雄主编.脑电图判读step by step入门篇.第1版.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176,19.

      2 张利容,潘辉,毛细云.视频脑电图对小儿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河北医药,2007,29:11681169.

      3 潘卫,居来提•阿布都克热木,周祥琴.30例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视频脑电图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55656.

      4 冯永仁.癫痫患者自然睡眠脑电图的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156159.

      5 孔艳莉,杜亚莉,讨玲娣.对癫痫患者行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7,29:697.

    ↑上一篇:脑星形细胞瘤中PTEN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及脂蛋白(a)相关性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