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5-03  浏览次数:723次

      作者:杨晓熹  作者单位:300202 天津市河西区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检测了急性脑梗死96例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率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 ,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卒中发生后24~72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仍不断发展,在3~5 d达高峰,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其发生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1],其发生率占卒中患者的20%~40%左右[2],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导致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很多,与血管狭窄、急性期血压下降、血糖升高、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有密切关系。本文仅就本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首次发病且于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3±12)岁;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1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证实,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脑出血,近期有感染以及起病24 h后入院的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入院后1周内患者临床症状加重,瘫痪肢体肌力较入院时下降2级或2级以上, 或SSS评分增加9分及9分以上,或S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18%,除外脑梗死后出血,发生其他新梗死灶或因严重的感染、高热、心功能不全所致的病情进展。健康对照组46例,为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12)岁。3组的年龄、性别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所有待测人群抽取早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3.8%枸橼酸钠抗凝,抽血后2 h内进行检测。

      1.3 测定方法 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PABER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应用标准质控血浆监测测定过程;DD测定采用挪威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监测(DD血浆水平>0.5 mg/L为阳性,<0.5 mg/L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阳性率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阳性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3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比较(略)

      注: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常见,处理棘手,预后不良。往往因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加重,患者满意度降低,严重的可能导致医患矛盾。进展性脑梗死多数发生在发病后6~1周,是由于血栓扩展、血管或侧支血管的阻塞、脑水肿、高血压、严重感染、发热、腹泻等因素引起,与血管狭窄、急性期血压下降、血糖升高、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有密切关系,其中大多数是因血栓扩展所致。研究表明[3],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因子X、纤溶酶原的活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高,当脑梗死发生时,局部血流中断,凝血因子在局部增高,加之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易导致血栓蔓延,缺血缺氧范围扩大,进而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分泌的分子量为340 kDa的蛋白, 是一种急性期反应性蛋白,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它同时也是凝血活化的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变为纤维蛋白,后者在粥样斑快的形成中具有核心作用,纤维蛋白原同时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质,它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 结合而介导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反应,同时它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对血浆及全血粘度影响极大。

      血浆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血浆DD是在凝血酶及Ⅻ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 血浆中DD水平升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4]。

      本研究结果发现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纤维蛋白原和高DD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D增高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其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用上述指标的水平联合判断病情,监测脑梗死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D水平有预测病情进展、卒中再发的意义,对上述指标有异常者尽早采取降纤、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有针对性的有效性的治疗对防止出现进展性脑梗死、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 林世和主编.脑血管疾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

      2 Toni D.Prediction of stroke deterioration.Cerebrovasc Dis,1997,5:1011.

      3 易兴阳,张顺开,潘继豹,等.低分子肝素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防、作用的探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203205.

      4 莫朝辉,朱文辉,李冰,等.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6107.

    ↑上一篇: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