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药物性肝病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548次

      作者:焦胜成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病(DILI)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人们和临床医师足够和广泛的重视。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及广泛应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我们对2001年12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6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12月~2007年12月间我科确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1岁,平均(56.2±10.5)岁。

      1.2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服药史;(2)用药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3)部分患者初发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4)入院后常规行肝炎病毒标记物及细胞体液免疫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肝病等其他肝病;(5)停药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或好转,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功能损害。

      2结果

      2.1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见表1。

      2.2临床表现

      2.2.1潜伏期服药至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14个月,1个月内发病9例,2~3个月发病11例,3个月以上发病16例。

      2.2.2临床分型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建议的标准,计算R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比值],DILI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R>5);淤胆型(R<2);混合型(5>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名称与病例数

      药名病例数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10抗生素红霉素1左氧氟沙星1氟康唑1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1中药或中成药雷公藤2薄荷1番泻叶1胃复春1天麻杜仲丸1化疗药物硫唑嘌呤1氨甲蝶呤1抗精神病药多虑平2抗震颤麻痹药美多巴1卡马西平1性激素口服避孕药2甲基睾丸酮1决雌醇1抗甲状腺药他巴唑1丙基硫氧嘧啶1降脂药吉非罗齐1普伐他汀1心血管药硝苯地平1R>2)[1];本组病例中肝细胞损伤型26例,其中重症肝损害2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6例。

      2.2.3症状发热4例、皮疹5例、食欲不振33例、恶心、呕吐20例,皮肤瘙痒6例,皮肤黏膜黄染28例,有2例无明显症状。

      2.2.4体格检查肝掌1例,黄疸31例,肝大6例,肝区叩击痛11例,移动性浊音3例,双下肢水肿4例次。

      2.2.5肝功能检查36例均有肝功能异常,其中ALT升高<200 u/L 20例,200~400 u/L 11例,>400 u/L 5例;AST升高33例,<200 u/L 18例,200~400 u/L 10例,>400 u/L 5例;TBIL升高23例,<140 μmol/L 14例,140~280 μmol/L 4例,>280 μmol/L 5例;γ-GT升高10例;ALP升高6例。

      2.3治疗临床诊断明确后,尽快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或可疑药物,促进有害药物的代谢、清除,可应用解毒剂;应用肝细胞保护剂,保护肝细胞功能。给予支持治疗,静脉点滴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甘草甜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熊去氧胆酸(UDCA)、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淤胆型加用糖皮质激素或S-腺苷蛋氨酸等药物。

      2.4治疗转归死亡1例,有乙型肝炎慢性感染史。其余35例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个月。

      3讨论长期以来,DILI的诊断一直存在困惑,一方面其发病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临床表现与用药关系也较隐蔽,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起病急缓、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很大,一般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2]。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与病毒性肝炎表现相似,容易发生误诊。同时,药物性肝病目前尚无确定的诊断方法和非常可靠的诊断标准,详细了解患者的服药史,认真鉴别,及时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和性激素占主要地位,同时,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也较常见。其中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由于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肝损害也日益多见。在欧洲,NSAID导致的肝损害约占全部药物性肝病患者的65.9%,需引起足够的重视[3]。另外,本组36例病例中,6例(16.7%)为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所致的肝损害,需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目前,应用植物药,包括中成药、草药及其相关制剂治疗疾病在国内外已经非常普遍。一般认为,中草药来自天然,应用安全。但是近年来有关中草药引起人体多个脏器功能损害,特别是肝损伤者屡有报道,甚至许多肝病患者长期服用的“保肝”天花粉也可引起肝脏损害。我们要科学地宣传中医中药,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有文献报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医学杂志中收集的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共283篇937例患者,涉及中药共158种[4],其中损害器官以肝损害最多。药物性肝病发病后,只要及早发现,立即停用有关药物,给予积极保肝治疗,一般治疗效果良好。对合并胆汁淤积的病例,还原型谷胱甘肽、糖皮质激素以及腺苷蛋氨酸等药物都有较好的疗效[5]。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患者用药时要慎重,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治疗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对儿童、老年人及肝、肾疾病患者,用药时必须慎重选择。对任何出现黄疸或肝生化指标异常者均应仔细询问其工作或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化学物质,是否服用过处方药或非处方药,是否服用过保健药或中药,在应用新药期间如出现ALT异常增高,应重点考虑药物引起的反应,此外极度升高的ALT有助于与病毒性肝炎鉴别。对于发生过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要避免再次使用同一类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以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药物性肝病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深入地进行研究,系统地建立和健全中毒与药物性肝病数据库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6]。

      【参考文献】

      1Danan G,Bnichou C.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1.A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application to drug-induced liver injuries.J Clin Epidemiol,1993,46:1323-1330.

      2姚光弼.药物性肝病.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39.

      3贾继东,崔儒涛.非甾体抗炎药的肝脏毒性.肝脏,2001,6(1):50.

      4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中的中药不良反应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56.

      5程朝英,王莎,张姚衡.药物性肝损害37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1999,28(3):198.

      6陈成伟.药物性肝病.肝脏,2004,9(增刊):56-57.

    ↑上一篇:新型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下一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