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术中寻找残腔胆漏的体会(附112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01-17  浏览次数:573次

      作者:金自才1,周占平2,丁玉才1,马东升1  作者单位:1.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宁夏 同心 751300 2.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宁夏 同心 7513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术中寻找残腔胆漏的方法,预防或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112例,术中采用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加压注水寻找残腔胆漏,88例术中经过加压注水未发现胆漏,余24例发现胆漏,其中1处18例,2处4例,3处以上2例,所有胆漏在术中得到修补。结果 88例术中经过加压注水未发现胆漏的患者术后无胆漏, 24例胆漏病人19例术后无胆漏,3d后拔取引流管,4例胆漏,每天引流量约10ml,1周后引流量减少,2周后拔取引流管,1例每天引流量约20 ml,3周后减少,4周后拔取引流管。结论 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注水寻找残腔胆漏的方法,使所有胆漏在术中得到修补,病人术后带管时间短,恢复快,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肝包虫囊肿摘除术;胆漏;经胆囊管加压注水

      目前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仍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术式,我院自2002年1月—2008年1月共施行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112例,其中发生胆漏24例,占21%,我们采用胆囊切除术后经胆囊管加压注水寻找残腔胆漏的方法,使所有胆漏在术中得到修补,病人术后带管时间短,恢复快,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共112例,其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15-73岁,平均49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为肝细粒棘球蚴病,行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78例,肝左叶34例;合并胆囊结石11例;包虫囊肿直径在7-15cm之间。

      1.2 方法:本组病例术中充分游离肝脏,行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尽可能切除残腔囊壁,然后切除胆囊,经胆囊管插入导尿管,加压注水寻找胆漏,然后结扎胆囊管,残腔常规置引流管引流,闭合残腔。88例术中经过加压注水未发现胆漏,余24例发现胆漏,其中1处18例,2处4例,3处以上2例,所有胆漏在术中得到修补。

      2 结果

      本组全部治愈,88例术中经过加压注水未发现胆漏的患者术后无胆漏, 24例胆漏病人19例术后无胆漏,3d后拔取引流管,4例有胆漏,每天漏量约10ml,1周后引流量减少,2周后拔取引流管,1例每天引流量约20 ml,3周后减少,4周后拔取引流管。并发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

      3 讨论

      包虫囊肿长期挤压肝组织及免疫反应,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纤维组织的外囊,壁厚可达0.5-1.0 cm,随着包虫囊肿的进一步增大,使肝内外胆管受压,当胆管内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可使胆管壁横向或纵向裂开,胆汁溢出积聚在层膜的外层,称为内破裂,形成残腔胆漏。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合并残腔胆瘘常见,我院自2002年1月-2008年1月共施行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112例,其中发生胆漏24例,占21%。肝包虫病的患者术前或术后由于肝脏的变形、转位,使得胆囊牵拉,造成胆囊动力缺陷,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淤积易形成胆囊结石[1],报道成人胆囊结石的发生率约1.79%-9.0% [2],我们对1990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施行的肝包虫囊肿手术256例术前及术后五年统计,形成胆囊结石98例,占38%,所以肝包虫囊肿手术时有必要同时切除胆囊。

      传统手术寻找胆漏的方法是用纱布放入包虫残腔约5min,如果未发现纱布黄染,可以认为无胆漏,但这种方法常常遗留胆漏,同时肝包虫残腔的位置往往并非规则,致使胆瘘口不易发现。如果没有发现胆漏,胆漏就不能在术中得到修补,这是造成术后胆漏的关键。术后残腔胆漏如果每天引流量大于50 ml证明有较大的胆管破裂,由于残腔的压力小于胆道的压力,漏口难以闭合,术后患者带管时间长,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有的患者术后胆漏量在300 ml以上,长期的胆漏使得患者消化液丢失,造成患者食欲差及水、电解质紊乱,有的并发残腔感染。我院有记录的病人中最长带管时间为3年1个月,最后该病人转上级医院行残腔、空肠Roux-Y吻合后痊愈。术中发现修补胆漏是处理胆漏的关键,我们采用切除胆囊经胆囊管加压注水的办法寻找胆漏,可在术中有效地发现胆漏,本组术中发现胆漏24例。寻找胆漏不要满足于1处,要多次注水仔细寻找,本组发现2处4例,3处以上2例。如果术中未发现胆漏术后一般不会有胆漏,本组88例术中未发现胆漏术后均无胆漏。

      【参考文献】

      [1] 韩天权,崔巍,张圣道.胆石形成机制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7):599-601.

      [2]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中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4-1795.

    ↑上一篇: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在近肝静脉损伤中的应用
    ↓下一篇: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