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开腹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23例

    发表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492次

      作者:高鹏,赵艳红,郝卫东,刘伟  作者单位:1榆林市康复医院综合外科,陕西 榆林 719000,2绥德县医院,陕西 绥德 718000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医源性;预防;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99205/200612我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而发生医源性胆道损伤23(男10例,女13)例. 年龄35~58(平均52)岁. 胆囊结石20例,其中2例为Mirizzi综合症. 胆囊息肉3例. 行急诊手术7例,择期手术16例. 术中发现胆道损伤的15例,术后发现胆道损伤的8例. 15例术中13例发现胆道损伤的表现为漏胆、胆管裂口或双管征,2例关腹前检查发现胆总管被部分结扎. 8例术后早期发现,胆道损伤的表现为胆瘘、胆汁性腹膜炎. 确认胆道损伤的方法:术后腹腔穿刺4例,腹部B超检查8例,CT检查4例. 损伤的类型:胆管横断7例,胆管壁部分损伤14例,误扎胆总管2例. 本组23例行手术治疗22例次. 胆道修补术11例,其中6例置T形管支撑. 胆管端端吻合术5例. 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 经B超引导腹腔穿刺引流术4例,其中有1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行胆管修补术. 误扎2例,均在术中检查时发现,拆除结扎线后重新结扎加逢扎胆囊管并置腹腔引流管,术后无胆瘘和胆道狭窄发生. 本组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mo~15 a. 术后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20例,偶发胆管炎的2例,经常发生胆道感染的1例为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

      2讨论

      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诊断率的提高和基层医院胆囊切除手术的广泛开展,所引起胆道损伤的亦有增大趋势. 国内报道开腹胆囊切除术引起医源性胆道损伤率为0. 81%[1]. 临床诊断术中主要表现为胆漏、胆管裂口或“双管征”;术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胆瘘,胆汁性腹膜炎,进行性胆红素升高;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胆道狭窄、梗阻,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肝肾综合症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临床表现结合腹腔穿刺,胆管造影,以及腹部B超,CT,ERCP,MRCP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胆道损伤的治疗应遵循“祛除病灶、解除梗阻、畅通引流”的基本原则,尽早恢复胆肠通道恒久的完整性和通畅性[2]. 胆管修补要根据情况置胆管内支撑引流. 术后早期发现损伤的8例患者,4例有局限性腹膜炎,伴发烧,经B超、CT检查均显示胆总管无狭窄,局部有积液,在B超引导下行置管引流术;4例有弥漫性腹膜炎,B超检查腹腔有多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黄色胆汁样液体,剖腹探查见有胆管部分损伤,行胆管修补,均放置T形管支撑引流. 术后后期发现损伤的,给予抗感染、保肝治疗. 待B超检查胆总管直径≥1.5 cm时再手术,行胆总管空肠吻合[3]. 本组无术后后期发现损伤的病例.

      预防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我们的体会是:(1)充分认识医源性胆管损伤后果的严重性,提高医师的责任心. 不少情况下,医源性胆管损伤也发生在非常有经验的医师身上,原因多半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4]. (2)加强医师基础理论学习,熟悉胆道的解剖变异,重视外科基本功的训练及规范化操作;(3)选择适当的麻醉,使腹壁松弛,保证手术野充分显露;(4)术中正确辨认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前三辨、后三辨,检查切除的胆囊有无“三岔口”[5];(5)关腹前检查有无损伤可以提高术中损伤的发现率,对及时正确有效处理胆管损伤有重要意义[6].

      总之,对医源性胆管损伤,要把避免和预防措施落实在损伤发生之前;一旦发生损伤,把有效及时处理完成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在并发症发生之后,把必要的再手术完成在损伤性胆管狭窄形成之前;在损伤性胆管狭窄形成之后,把确定性处理完成在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肝脏损伤形成之前[7].

      【参考文献】

      [1]崔健,余云. 胆囊切除术并发症—— 一个不容忽视的外科问题[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1):5-6.

      [2]张永杰.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再手术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173-176.

      [3]姜洪池,高越.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不可忽视及其防治策略[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3):145-147.

      [4]田雨霖. 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9):534-535.

      [5]吴金术. 吴金术肝胆胰外科[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4.

      [6]刘哲,段卫东,刘永雄. 医源性胆管损伤机制及分类初探[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3):161-163.

      [7]刘永雄.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再手术[J]. 腹部外科,2003,16(3):136-137.

    ↑上一篇: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六味地黄丸对肝癌细胞杀伤的协同作用
    ↓下一篇:高原地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检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