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自拟排石饮治疗胆石症108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1-08-22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王祖芹 作者单位:442421 湖北神农架,神农架林区中医院

      【关键词】 自拟排石饮 胆石症

      肝胆结石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常因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影响到肝的疏泄和胆的中清、通降,引起肝胆脏腑长期湿热不化,胆汁凝结,煎熬成石。《伤寒论》太阳篇描述的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部坚硬胀满、身发黄等与肝胆结石症颇为相似。自2003—2009年7年中,笔者用自拟排石饮加减治疗108例肝胆结石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治疗的效果体会浅谈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18~67岁;病程2天~25年不等。胆囊结石35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管结石12例,肝内胆管结石31例,合并症8例,排出结石有泥沙状、颗粒状,最大直径1.2cm。

      1.2 诊断标准 以B超检查3次为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肝胆结石症,中医可分为四型:即肝气郁滞型,治疗以疏肝理气排石解郁;肝胆湿热型,治疗以疏肝胆理气排石解郁;脾虚胆瘀型,治疗以健脾化瘀排石;热毒蕴结型,治疗以清热解毒排石。基本方:柴胡30g,金钱草50g,海金沙35g,大黄12g,鸡内金30g(磨粉后冲服),石见穿35g,枳壳15g,郁金15g,香附15g,黄芩12g,泽泻15g,木通10g,威灵仙15g。随症加减。2日1剂,分4次服。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B超3次复查结石排空,无复发者;好转:症状消失,B超检查结石未全部排出,变小变少;无效:症状仍存在或减轻,检查结石无变化。

      1.5 治疗结果 本组108例痊愈95例,占88.0%,显效11例,占10.2%,无效2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

      2 典型病例

      例1:男,38岁,2005年4月就诊。5年来经常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厌油腹胀,口苦纳差欲吐,沉闷郁虑,大便干。在十堰市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肝总管结石(胆囊48mm×27mm×16mm),囊内见数个结石强光团,如小花生、绿豆半粒大小,后方伴声影,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此属肝胆淤滞之征。用基本方加木香10g,甘草7g,青皮20g,炒山楂20g,炒麦芽20g,炒谷芽20g,佛手15g,竹茹15g。2日1剂,连服21剂,B超复查,结石已全部排出,胆囊炎症已消,巩固治疗2周,患者自觉症状良好,随访2年未复发。

      例2:女,69岁,2006年9月就诊。右胁痛12年余,近3个月加重。在十堰市人民医院B超诊断胆结石,通知手术,因年龄大不愿手术,来我院就诊。经B超检查,胆囊内充满泥沙样结石。右上腹疼痛,痛到肩部,胸胁胀满,厌油腻,口苦欲吐但不出,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弦。此属肝胆湿热型。用自拟排石饮基本方加茵陈35g,木香15g,焦山楂15g,虎杖20g,川楝子15g,法半夏10g,香附子15g,竹茹15g。隔日1剂,连服30日,B超检查结石已全部排除,随访3年未复发。

      3 体会

      肝胆结石症,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腹痛”范畴,其发病原因多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情绪不畅,日久致脾胃气虚,肝胆郁结,积久化热,湿热蕴结,熏蒸胆汁引起胆汁粘稠,胆道气滞血瘀,出现胆汁不清而浊,胆汁凝结而成石,不通则痛。故治疗则以疏肝利胆,祛湿清热,解毒排石,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肝与胆互为表里,主疏泄喜条达。所以,患者精神情志致病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在治疗时还要疏导病人,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飞行人员脂肪肝发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下一篇:肝脏损伤106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