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31  浏览次数:673次

      作者:尹哲,尹嘉奇  作者单位:208000 内蒙古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提高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oscltratic encephatopalhy,SAE)的诊断。方法对53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和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SAE的临床特点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潜隐起病,逐渐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结论对于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脑室周围、小脑及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为清晰。

      【关键词】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进行性痴呆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subcontical antenoscleratic encephatopathy.Methods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change of 53 cases of SAE patient and in its image change of CT and MRI.ResultsThe clinical spetiality of SAE were that the individvals saffering from the disease were mostly over sixty years old,a great number of the patients were insidious 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gradualy become worse;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were attacked acutely and presented itself in a stepladderlike development such as hypertension,apoplectic attack and chronic progressive dementia a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ConclusionThe image of MRI were more acurate and clear than CT on observing the ischemic change of the white matter and lacumar infarection of the periphery of ventricutus,cerebellam of brain-stem.

      [Key words]subcontical antenoscleratic encephatopathy;CT;MRI; progressive dementia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oscltratic encephatopalhy,SAE),又称慢性皮质下脑病或Binswanger病[1]。过去认为是少见类型,只能靠病理资料来证实诊断。随着CT与MRI的问世,发现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目前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病。60岁以上者占90%,约50%有高血压病史。而MRI被认为是显示该病的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准确率达90%[2]。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文将53例S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CT与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患者均来自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病例。经CT检查53例,CT与MRI检查2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为55~80岁,其中55~60岁8例,60~70岁21例,70~80岁24例;病程为3~10年。

      1.2临床表现

      均有高血压,血压平均在160~200/127~110mmHg之间。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易疲劳,睡眠障碍等。其中偏瘫26例,假性球麻痹3例,构音障碍23例,小便失禁5例,癫痫发作3例,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48例,合并脑梗死23例,脑出血后遗症3例。

      1.3智力测验

      用简易智能评价标准[3]进行。凡计分≤10为痴呆,21.5~10.5为痴呆前期,30.5~22为正常以下,≥31者为正常。53例中痴呆20例,可疑痴呆13例。为排除生理性脑老化对智能测验的影响,另外测23例非脑疾患的老年病,计分在30~31.5分的9例,25~30分14例,平均分数为28.92分。

      2CT与MRI结果

      CT检查53例,主要改变[4]:(1)双侧脑室包括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密度减低区,从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向外延伸,呈毛糙状且边缘不清,CT值7~14HU;(2)脑室对称性扩张;(3)多伴基底节区~内囊区域或丘脑腔隙性脑梗死。MRI检查23例,主要改变:(1)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的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的高信号影;(2)合并脑室扩大;(3)T2加权像有显示高信号影的腔隙性脑梗死灶。

      3讨论

      3.1SAE的诊断结合

      文献及本组病例提出以下诊断要点:(1)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2)多数潜隐起病,逐渐进展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3~10年间可有数月至数年的稳定期或暂时好转。(3)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有积累出现的神经、体征、运动障碍或智能障碍同时或提前出现。个别患者有尿失禁或癫痫发作。(4)CT表现在脑室周围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广泛性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伴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死。(5)MRI 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高信号影,合并脑室扩大。T2加权像可显示高信号的腔隙性脑梗死灶。(6)排除特异性白质脑病。

      3.2与痴呆的关系有人主张[5]

      SAE一定具备痴呆方可诊断。根据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病理资料多伴痴呆,但也有例外。Shey于1981年报告34例经MRI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24例为SAE,经CCSE和FAD进行智力测验有痴呆8例,可疑痴呆5例,另外11例无痴呆。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病理解剖或CT、MRI证实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即可诊断SAE或其亚临床型。

      3.3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SAE形态学改变中多伴腔隙性脑梗死,其病理上脱髓鞘被认为是血源性而非原发性[6]。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SAE实际上属于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理类型之一。只是脑室周围有缺血性改变。本文资料中有23例CT合并MRI检查对照。其中18例MRI T1WI上能明确显示SAE病变,CT仅有5例可见病变。CT与MRI比较,后者定位更为确切,图像清晰,可以发现很多CT未发现的小梗死灶。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SAE皮质下白质病变的识别极为有利。

      3.4鉴别

      本病需与动脉硬化性痴呆、进行性核上麻痹、同心圆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相鉴别。CT与MRI可提供可靠的鉴别特征。

      3.5治疗

      因高血压导致脑血流量减少是主要原因,故治疗当以提高脑灌流量为原则。适当控制高血压,改善脑血流和供氧,提高脑代谢率,抗动脉硬化,预防再卒中为主。避免一切可加重病情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宋光辉.Binswanger’s病若干临床问题探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1):10-12.

      2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0-294.

      3冯周琴.神经疾病检查与诊断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7-88.

      4隋邦森.脑血管疾病MRI-DSA-CT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3-320.

      5王爱华.Binswanger病14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4-215.

      6郭淑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1,8(6):294-296.

    ↑上一篇:TIA伴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临床观察
    ↓下一篇: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