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盐酸纳美芬治疗颅脑创伤性休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09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赵咏梅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 河南 郑州 450004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乐萌)在颅脑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6例颅脑创伤性休克病人,随机分盐酸纳美芬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常规抗休克治疗,盐酸纳美芬组除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常规抗休克治疗,另给予盐酸纳美芬。观察临床疗效,监测血流动力学、细胞因子及静脉血乳酸等的变化。结果:盐酸纳美芬在颅脑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纳美芬作为全新一代特异性k受体拮抗剂,神经保护作用更强更持久,可显著提高颅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 盐酸纳美芬,颅脑创伤,休 克

      本文以临床治疗作对比,观察使用盐酸纳美芬(乐萌)颅脑创伤性休克治疗后休克患者心率和血压等的变化,研究盐酸纳美芬在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旨在合理评价盐酸纳美芬在抗休克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56例休克患者,均为颅脑创伤性休克,其中脑挫裂伤31例,脑干伤16例,下丘脑损伤6例及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4±9.8岁,随机分为盐酸纳美芬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治疗方案给予原发病治疗、常规抗休克措施均一致,盐酸纳美芬组给予生理盐水45ml+盐酸纳美芬0.5mg(5ml),持续泵入,泵速0.7ug/kg.h。

      1.2 指标测量:以下每个指标监测3个时间点:入院时、12h、24h。

      1.2.1 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本ICU经桡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仪测量平均动脉压(MAP)、经锁骨下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仪测量心率(HR)、心排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

      1.2.2 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含量(CaO2,=Hb×1.36×SaO2+PaO2×0.0031);静脉血乳酸(VBL)。

      1.2.3 细胞因子采用放免法检测TNF、IL-1、IL-6。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ll.5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两组间使用两个样本均数差异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照组抢救成功19例,死亡9例,治愈率67.9%,病死率32.1%;盐酸纳美芬(乐萌)组抢救成功24例,死亡4例,治愈率85.7%,病死率1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经过治疗后均有明显好转,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3 细胞因子变化: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4 静脉血乳酸变化: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1 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表(±s)与纳美芬组比较,△P<0.05;与入院时组比较,*P<0.05

      3 讨 论

      1973年Pert等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了吗啡受体后,Martin等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三种吗啡受体μ、k、δ的概念,这种受体能与不同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opium like substances,OLS)亲合,其中最强有力的是β-内啡肽。β-内啡肽抑制前列腺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构成了休克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兴奋性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含量过度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这些神经递质的含量增高导致了它们的相应受体(阿片受体、NMDA)超兴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损伤。阿片受体拮抗剂是能够与阿片受体激动剂竞争,和阿片受体结合,且自身无激动作用的一类物质。它通过与内阿片肽竞争性地与阿片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病理反应的通路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2]。纳美芬作为最新一代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能与μ、κ和δ各亚型阿片受体结合。纳美芬与脑内和外周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阻断在身体应激状态下由内阿片肽引起的中枢神经和循环系统等的一系列症状。纳美芬能够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功能的损害作用,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逆转钙离子、兴奋性氨基酸升高等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并可能增加内源性脑保护因子的活性而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3]。

      本观察分析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和重要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趋势,治疗组组每天用盐酸纳美芬持续泵入,泵速0.7μg/kg.h,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盐酸纳美芬作为全新一代特异性k受体拮抗剂,神经保护作用更强更持久,可显著提高颅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早期应用足量纳美芬能明显降低急性颅脑损伤休克患者死亡率,并且具有相当可靠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Kang-min Xie,Zhang-hua,Hamilton H.X. Shay,et al.The Effects of Naloxone and Scopolamine in Rabbits Subjected to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Occlusion Shock[J].Hong Kong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1995,2(2):96-98.

      [2] 朱海兵,等.盐酸纳美芬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广州医药,2008,39(4):105-106.

      [3] 廖日房,等.阿片类拮抗药纳美芬注射剂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10):560-561.

    ↑上一篇:手外伤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诊治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