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庄丽玲  作者单位:泉州正骨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大血管破裂,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造成的,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稍有延误即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分秒必争,迅速制定抢救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全力以赴进行抢救。我科在1999年12月至2005年3月成功地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共65例,现将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患者中,男55例,女10例,年龄10岁~55岁;损伤分类:多发性骨折42例,骨折合并脏器损伤23例。

      2 护理方法

      2.1 立即将病员安置在抢救室

      给予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2.2 呼吸支持

      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防止缺氧引起低氧血症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4 L/min~6 L/min,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

      2.3 迅速扩充血容量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分秒必争,迅速建立2条~3条静脉通道,使用16 G~18 G静脉留置针选择健侧上肢大静脉或颈外静脉快速输血输液。创伤性休克抢救时,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否则,可能造成废用性输血(输血未发挥作用即被排出),影响复苏效果。严重休克者宜早期作静脉切开,既可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又可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扩容做到早、快、足,液体首选平衡液,后输入全血或代血浆,二者量比2∶1~3∶1。早期输液速度可达2 000 ml/h~3 000 ml/h,以维持有效循环。最好在CVP监测下进行,可有效防止急性肺水肿。

      2.4 备血

      护士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常规采集血液标本,便于及时做交叉配血试验及一系列化验检查。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5.1 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15 min~30 min测量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或应用心电监护仪实行动态监测。

      2.5.2 要随时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和黏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实施急救处理,有头部外伤者应同时监测瞳孔和意识的改变。

      2.5.3 尿量的观察

      准确记录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尿量是肾脏灌注状况的反应,也是判断休克极为重要的指标。休克患者常规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如果患者每小时尿量在30 ml以上说明血容量已基本补充,休克缓解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pH值在7~8之间,以防止血红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测量尿比重是为了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正常尿比重为1.003~1.030,若在较长时间内比重偏低则提示肾功能障碍。

      2.5.4 其他

      2.5.4.1 关于体温

      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防治应予以重视,对体温不升者常规复温法多为热水袋加被服保温、低温电热毯复温、空气调温等,多功能生命监测仪体温监测发现,以上方法效果不理想(尤其在冬天室外温度低,大量快速补液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常规复温法+改变复苏液的温度来调节体温收到良好效果。即将液体放入70℃~80℃温水中,静置2 min~4 min,液体温度即可达到35℃~42℃。有条件者,可使用贝格CBW 686型干式输液输血加温器,1 min可达到所需温度。临床实践证实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影响体温、血压回升。在休克状态下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是不可取的,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供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且易导致烫伤。

      2.5.4.2 全面动态观察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复合性损伤,观察病情时不能只顾受伤部位,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动态观察。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应考虑有无内脏器官、血管破裂出血,当患者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瘀斑,静脉穿刺有出血或伤口有异常渗血,提示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必须高度警惕,做好抢救准备。

      2.6 消除引起休克的因素

      2.6.1 控制出血

      急诊医生应迅速制止外出血,首先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对于小动脉、静脉出血,可用小血管钳或丝线结扎。如有较大创伤面出血时,可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深部较大动脉、静脉出血可用小血钳夹闭出血点。四肢的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带暂时止血。并注意准确记录上止血时间,每间隔1 h开放止血带5 min以防肢体坏死。夹闭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5 h,下肢不超过2 h,有条件时进行清创术和止血。对于胸腹腔内大出血,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进行手术探查止血。

      2.6.2 处理原则

      例如开放性骨折合并伤出血的患肢,处理:原则上应迅速进行伤口清创。骨折部位应妥善固定、制动,若为四肢长管骨干骨折应用夹板固定并制动患肢;若为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应给予宽胶布或多头带固定胸壁;若为颈椎骨折应用颈托固定制动等。剧烈疼痛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加重休克,剧烈疼痛时给予适当肌肉注射杜冷丁或曲马多等止痛药。

      2.7 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骨折、颅脑损伤、腹部脏器破裂及复合性损伤等,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做好各项检查、药物皮试、备皮备血等术前准备。

      2.8 心理护理

      在抗休克的过程中,给患者以心理安慰,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耐心劝导患者,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

      3 讨论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牟灵英,冀 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4,44(8):5253.

    ↑上一篇:现代创伤的特点及其应急对策
    ↓下一篇: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活动锻炼康复指导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