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综合治疗颈性眩晕2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谢福德1,何霞2  作者单位:1.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2.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对248例以眩晕为主的病人的诊断、疗效结果的回顾分析,评价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治疗机制。结果:治疗组一周内总有效率79.84%,对照组总有效率43.5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二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97.00%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但疗程短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颈性眩晕,综合治疗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某些疾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或压迫神经所致的一类眩晕,多指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我院采取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8例,均为我院2002-2010年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4例,男57例,女71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6岁。病程5d~20年。病史:有长期低头工作者87例,头颈部外伤史11例,明显受凉史23例,无明显病因者3例,有动脉硬化20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年龄41岁~74岁,平均54岁。病程5d~19年。病史:有长期低头工作者81例,头颈部外伤史8例,明显受凉史29例,无明显病因者6例,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5例,颈椎病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眩晕的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发作性、体位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下肢麻痛;体征:眼球震颤、病侧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或眩晕与头部转动密切相关;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肥大性改变,脑动脉血液动力学检测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方法:(1)颈部制动,重者卧床休息;(2)局部治疗:按摩 对颈后线、椎旁线、颈旁线行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以及侧扳法。针灸治疗:百会、印堂、四神聪、率谷、大椎、风池、颈夹脊:。气血不足以培补脾肾为主,针用补法,选穴为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肝阳上亢以平肝潜阳熄风为主,针用泻法,选穴为风池、肝俞、肾俞、行间。痰湿中阻以和中化浊为主,针用泻法,选穴为中脘、内关、丰隆、解溪。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min,间歇检针。以上针灸治疗每天1次,治疗6天歇1天。(3)静脉滴注血栓通450或者丹参粉剂800mg.重者可适量加用天麻素600mg.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4)可随症状缓解逐顺次撤消消静脉给药、口服药;牵引、针灸、红外线热疗、按摩。 加强颈部的保健,避免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及外伤等。

      对照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血栓通450或者丹参粉剂800mg.重者可适量加用天麻素600mg.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两组患者有基础病的,进行常规治疗。

      3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2]。痊愈:眩晕及其它伴随症状消失,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程度 和发作减少60%以下,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有关实验室检查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4 结果

      5 讨论

      由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而且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目前尚无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颈性眩晕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 除颈椎退行性病变因素外,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外伤也可以引发颈性眩晕。所以如日常的慢性劳损如睡姿不当,枕头过高,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头颈部外伤,包括交通意外、运动性损伤、头颈部的过度前屈、后仰、侧弯等;颈部炎症引发颈肌肿胀或发生痉挛;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均可成为颈椎病的诱因,影响了椎动脉对脑部供血,会出现眩晕症状。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常见中老年患者,多因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阻于脉络,脑失所养。古人从多角度对眩晕病的发生作了阐述,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髓海不足”、“无虚不能作眩”、“无痰则不作眩”等经典理论。从以上发病机理可以看出,眩晕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阴不足,肝阳上扰;脾虚痰湿内生,蒙蔽清阳;肾虚精亏、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针对这一病机,我们采取了制动、静脉滴注天麻素,天麻素具有镇痛、镇静及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阻力,特别是能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缓解血管痉挛,对血管收缩物质引起的持续性血管痉挛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明显;还有前庭抑制作用,能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循环。针灸改善颈部神经紧张、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及颅脑循环。按摩通过头颈部的按摩,刺激头皮血管感受器以及颈部软组织内感受器,通过反射机制,使血管扩张,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和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因颈椎骨性因素所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坐位或卧位颈椎的牵扳法,可以直接增宽椎间隙使变窄的椎间隙得到改善,纠正椎间小关节错位使关节的紊乱得到调整,合理稳重的扳法可减少VA扭曲和骨赘对VA及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使VA骨性通道通畅,从而改善颈椎动脉的血供,有利于脑血流的灌注[3]。在治疗中,我们体会到综合疗法疗效确切可靠,比单纯药物疗法见效快,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579.

      [3] 李应伟.牵引状态下推拿并足部按摩法治疗颈性眩晕症[J].现代康复,2001,5(4):123.

    ↑上一篇:神经传导速度、F波及H反射在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
    ↓下一篇:食醋保留灌肠疗法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