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灌南地区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0-10-22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封永昌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探讨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RTI)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拟调查表,对灌南地区6所中学的初、高中4个年级共911名学生进行RTI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学生RTI发生率24.5%,95%可信区间为21.7%~27.3%,男性、十五六岁、初中、不住校、以骑自行车上下学、来自非城区学校、家住城郊或集镇以及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是RTI高发人群。中学生RTI发生时的交通方式为骑自行车(46.6%)、步行(33.2%)和其它道路使用方式(20.2%)。结论:应针对RTI的分布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学生RTI的发生。

      【关键词】 中学生 道路交通伤害 流行病学调查

      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是目前世界各国人口死亡、伤残和失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青少年在交通参与方式上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关注。为探讨青少年交通伤害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交通伤害提供依据,作者于2005年5月对灌南地区青少年进行了RTI流行病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灌南县区域内6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18个班共927名学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拟调查表,以一人一表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班级集体解说指导语,让学生集体作答后当场回收,对填写伤害项目的调查对象逐一询问核实。通过面访校医和班主任,了解班级有无较大交通伤害事件发生以及伤害结果。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家庭情况、RTI治疗处理情况、伤害发生时的交通方式与违章行为、交通事故发生地点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911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8.3%。

      1.3 判定标准

      由道路交通碰撞引起当事人的身体伤害,并具有下列3种情况之一者[3]:(1)经医院或校医室诊治并诊断为损伤;(2)由老师或家长做紧急处置;(3)因伤休息半天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调查表资料都经人工核查,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完成数据录入,运用SPSS 1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911名中学生中,男469人,女442人;初一193人(21.2%),初二218人(23.9%),高一243人(26.7%),高二257人(28.2%);年龄最小13岁,最大21岁,平均(17.05±1.66)岁。

      2.2 不同年龄中学生RTI发生率

      911名调查对象在过去两年内发生RTI共223例,RTI发生率24.5%,95%可信区间21.7%~27.3%。按13岁(4人)和21岁(6人)分别并入14岁组和20岁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RTI发生率以15、16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36.4 %和33.5%,不同年龄组间RTI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表1)。从15岁以后至20岁,中学生RT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回归系数b=-4.177(F=12.646,P<0.05)。

      2.3 不同学段、性别和不同学校学生RTI发生率

      初中组和高中组中学生RTI发生率分别为32.1%和18.2%,初中组RTI发生率高于高中组(P<0.01,OR=2.162)。男女生RTI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1.5%,男生RTI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OR=1.371)。非城区和城区学校中学生RTI发生率分别为30.7%和17.8%,非城区学校学生RTI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区学校学生(P<0.01,OR=2.052)。走读生和住校生RTI发生率分别为29.0%和16.8%,走读生RTI发生率明显高于住校生(P<0.01,OR=2.023)(表2)。进一步分析还发现,高中组走读生RTI发生率(45/221)与住校生(46/284)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初中组走读生RTI发生率(100/317)显著高于住校生(8/47)(χ2=4.138,P<0.05)。表1不同年龄中学生RTI发生情况表2 不同学段、性别、学校及是否住校生RTI发生率比较

      2.4 上下学方式、学生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状况与RTI的关系

      上下学骑车组RTI发生率(29.6%)高于步行组(21.8%)(χ2分割= 4.712,P<0.05),步行组又高于其他方式组(乘车等)RTI发生率(14.1%)(χ2分割= 4.056,P<0.05)。家庭居住位置不同的中学生RTI发生率之间存在差异(P<0.01),其中家住城区组与家住乡村组的RTI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合并后的RTI发生率(21.6%)低于家住城郊集镇组(33.6%)(χ2=8.001,P<0.01)。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之间,中学生RTI发生率有差异(P<0.05),并随家庭收入水平增加,RTI发生率呈线性增长趋势,回归系数b=4.040(收入水平由低到高赋值,1、2、3、4,F=47.976,P<0.05)(表3)。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双亲或单亲家庭、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和饮酒情况与学生RTI发生均无统计学联系(P>0.05)。表3 交通方式、家庭住址和收入与RTI发生率的关系

      2.5 RTI发生年龄、地点、交通方式、伤后情况构成

      在发生过RTI的223例调查者中,年龄构成居于前3位的是15岁、16岁和17岁组(表1),3个年龄组合计占61.4%(143/223)。发生地点位于城区73例(32.7%),城郊62例(27.8%),农村88例(39.5%);发生在交叉路口处78例(35.1%),非交叉路口处144例(64.9%)。RTI发生时的中学生交通方式中,以骑自行车者最多,达104例(46.6%),其次为步行74例(33.2%),其它道路使用方式45例(20.2%)。遭遇RTI后到校医室或医院门诊处理者95例(42.6%),住院治疗者65例(29.1%),由家长或老师作紧急处理者57例(25.6%),未作处理6例(2.7%);伤后休息>0.5 d~1 d 120例(53.8%),休息>1 d~1周37例(16.6%),休息>1周~1个月15例(6.8%),休息1月以上14例(6.3%)。

      3 讨 论

      RTI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RTI造成的伤亡人数也呈持续上升趋势,给国民经济、卫生资源、家庭和个人,特别是社会上贫困和弱势人群带来了负担[1]。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强、健康问题最少的时期,却是RTI等各种伤害的多发年龄阶段[45]。本次对灌南地区青少年学生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两年RTI发生率为24.5%,低于姚应水等[5]报道的结果(30.02%),高于王旭霞等[6]的调查结果(12.81%)。本次调查结果与已有调查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是RTI的发生确实存在地域差别,也可能与调查时间或调查方法等因素不一致有关。因此有必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规模更大的调查研究,或采用Meta分析法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RTI发生率的分布特征。尽管上述各调查结果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但都反映出中学生RTI发生率很高。

      中学生RTI发生率以15岁和16岁年龄组为主,初中生RTI发生率高于高中生组,表明十五六岁的初中阶段是发生RTI的高危险时期,原因可能与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随年龄增长和升学也在增强有关。中学生RTI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有可能因为男生好动、偏好刺激和冒险性活动,而家长和老师对男女生的教育与保护方式也不尽相同,以致男生受到RTI的机率大于女生。因此在实施RTI干预时,应针对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措施,关注男生在道路交通中的易受伤害因素。非城区学校的中学生RTI发生率高于城区学校的中学生,这种相关性可能与非城区学校的中学生多不住校,以骑自行车和步行上下学为主,在人机混合道路上暴露时间较长,交通监管缺乏等因素有关。学生的上下学交通方式、家庭居住位置、是否住校等方面与中学生RTI发生率的相关性,以及RTI事件发生在郊区或农村道路上多于在城区路段,交叉路口所占比重不大,都说明不同观测指标间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随着机动车辆拥有率的增加,道路混合使用现象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混行在一条道路上并互相交织,还将继续存在,是自行车事故多发的根源[7]。中学生上下学以骑自行车和步行为主,发生RTI时也以骑自行车者最多,其次为步行,因此中学生上下学时的危险应受到高度关注。家庭收入水平与RTI发生率的相关性,综合地反映了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行为以及RTI暴露机会的影响。

      中学生RTI发生率与学校、家庭、交通现状等的相关性说明,对中学生的RTI预防和控制需要全社会参与。目前公认的有效策略是以“四E”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即交通安全执法(Enorement)、交通安全工程(Engineefing)、交通安全教育(Education)和紧急救援(Emergency)。学校可以实施并且能够实施的,首先是根据RTI发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和RTI防护教育,提高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应改善中学生上下学出行条件,如有的学校配备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以减少道路伤害暴露机会。学校、家长、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联手协作加强道路交通监管,如建议骑自行车和电动车者佩戴安全头盔,实行“自行车驾驶证” 制度,做好中学生RTI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声湧.道路交通伤害新观念与控制策略[J].预防医学论坛,2005,11(2):253256.

      [2]周继红,赵新才,简华刚,等.重庆市行人交通伤害调查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4,6(5):345347.

      [3]孙亚桓,余德新,黄子惠.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若干方法学问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814816.

      [4]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5]姚应水,芮光来,艾东,等.皖南地区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30232.

      [6]王旭霞,何庚声,郝爱华,等.甘肃省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4,19(9):353355.

      [7]刘彩霞.自行车诱发交通事故原因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9):1920.

    ↑上一篇:“漏斗技术”在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中的应用
    ↓下一篇:颅脑损伤合并各类骨折的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