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11-01  浏览次数:533次

      作者:哈丽达,徐新娟,珠勒皮亚·司马义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新疆 乌鲁木齐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年龄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关系。方法:200例EH患者按年龄分为5组,测定其血浆RAS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降低(P均<0.05),醛固酮(ALD)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PRA,AngⅡ含量呈负相关(r=-0.283,P<0.001,r=-0.165,P<0.05),年龄与脉压呈正相关(r=0.293,P<0.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减少,醛固酮与肾素呈分离现象。

      【关键词】 高血压,年龄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geing and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Methods:A total of 200 EH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 according age. All the patients were test the RAS value,and took the value to statistics analyze.Results: With the ageing,plasma renin activity(PRA),angiotensin(Ang)Ⅱlevels decreased (P<0.05 all),aldosteron(ALD)level was not marked change (P>0.05). The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among ageing and PRA,AngⅡ level(r=-0.283,P<0.001,r=-0.165,P<0.05),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ing and pulse pressure(r=0.293,P<0.001).Conclusion:With ageing,PRA、AngⅡlevels decrease,ALD and PRA offer divergence phenomenon.

      Key words:Hypertension; Age group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组相互作用又相互调节的激素与受体系统,在血压的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RAS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功能的衰退。本研究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年龄与RAS系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心脏中心高血压科住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0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所有受试者均停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2周,均选用短效钙拮抗剂控制血压。排除标准:经胸片、心脏超声、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分析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过量饮酒、服用避孕药物史及血浆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比值(ARR)>25者。年龄17~78,平均(43.95±8.94)岁,其中男109例(54.5%),女91例(45.5%)。按年龄分为5组,第1组:35岁以下,共31例,平均年龄(30.29±4.24)岁;第2组:36~40岁,共32例,平均年龄(37.78±1.33)岁;第3组:41~45岁,共56例,平均年龄(43.25±1.45)岁;第4组:46~50岁,共36例,平均年龄(48.05±1.52)岁;第5组:51岁以上,共45例,平均年龄(55.35±5.78)岁。

      1.2 研究方法

      (1)卧、立位血浆PRA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LD水平测定:所有受试者在停服影响RAS系统的降血压药物2周后,进普食卧位过夜,如排尿应于次日4点以前,4~8点应保持卧位,于8点空腹卧位取肘静脉血2ml,然后站立位活动2h,于10点立位取血。如患者不能站立2h,则只测卧位;如病人在站立过程中有不适或晕厥,则立即让病人躺下抽血及结束试验。抽血后迅速注入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试管中低温下保存,离心5min,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试剂盒为北京协和医院试剂盒,检测仪为GC-15007放射免疫计数器),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并计算血浆ARR;(2) 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使用计算公式为[(140-年龄)×体重]/[0.818×血清肌酐值(μmol/L)],如为女性,则结果×0.85;血清肌酐值:隔夜禁食12h,次日晨抽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BaekmaxCX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3) 平均收缩压(mmHg)与平均舒张压(mmHg)为24 h动态血压计测得,血压的测量采用无创式携带式Medilog DX型动态血压仪(英国Oxford公司),袖带缚于右上臂,从10∶00到次日10∶00自动充气监测24 h血压;(4)脉压(mmHg)为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差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ɑ=0.05,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PRA、AngⅡ等指标比较

      EH患者各年龄组的血浆、卧位PRA(r=-0.283,P<0.001)、卧位AngⅡ(r=-0.165,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r=-0.317,P<0.001)、平均舒张压(r=-0.283,P<0.001)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呈负相关,脉压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呈正相关(r=0.293,P<0.001);各年龄组卧、立位ALD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

      3 讨 论

      在血压水平的调节中,RAS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探讨RAS系统对于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人群血压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RA是由肾小球入球动脉的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循环。在PRA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原通过水解反应产生一个十肽,即血管紧张素I(AngI)。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在其作用下,AngI水解产生一个八肽,即AngII。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的作用下,继续分解而形成血管紧张素III(AngIII)。AngII、AngIII均具有明显的生理效应,主要具有收缩血管(AngII>AngIII)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ALD(AngIII>AngII)的作用。AngII、III除可被靶细胞摄取外,主要为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分解酶所灭活。RAS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血压产生影响,其中主要包括AngII的直接缩血管作用与ALD的致水钠潴留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EH患者中,血PRA、AngII的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浓度减低。PRA浓度与年龄的关系明显大于AngII浓度与年龄的关系,卧位的AngII浓度无显著差别,但相关分析提示卧、立位PRA、立位AngII浓度与年龄相关,提示不同年龄EH患者其RAS系统的整体活性状态可能亦有所不同。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Duggan等[1]曾发现随年龄增长血浆PRA活性及AngⅡ浓度下降,血小板AngⅡ受体密度升高。Watson[2]等以26例单纯EH病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发现:血浆PRA活性随年龄降低。多项研究[3~5]证实,随年龄增加RAS系统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调节有较高的敏感性,包括限制其功能和减少活性。本实验结果表明,RAS系统功能随增龄而减低。其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类的体力活动水平以及体内的代谢水平均显著降低,球旁器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减弱,肾小球球旁细胞的机能减退与残存肾单位的减少,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PRA分泌量也随之减少,则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含量降低,且年龄越大降低越明显,同时其对血压的调节作用减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紧张素与ALD分泌是继发于肾素的,但ALD还要受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控制,因此会出现PRA与ALD的分离现象,发生功能紊乱,故本次试验各组间随着年龄增长ALD水平无明显变化。

      脉压的增大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多因素分析表明EH和年龄是影响脉压的主要因素。EH时的大动脉弹性改变在发病早期已出现[6,7],由于长期的血压波动使大动脉弹性进一步下降,僵硬度增加等,是导致脉压增加的病理生理基础。中年以后,大动脉弹性随增龄伴随的动脉硬化而下降,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代偿性下降,亦致脉压增大。本研究发现,年龄与平均舒张压和脉压的关系更大,因此,EH、增龄及动脉硬化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互为因果,最终均影响脉压。本研究发现,青年EH患者脉压显著低于老年EH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舒张压的降低与脉压的增高可能与其大血管的顺应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改变有关。收缩压主要反映大血管顺应性,舒张压则受大血管顺应性及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随增龄,尤其EH患者大血管的硬化,可导致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因而脉压增大。此外动脉顺应性减低的病理生理过程也许是胶原改变与纤维化增加[8]。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在 40岁以后肾脏的各种功能渐进性下降,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其Ccr降低,提示肾功能逐渐下降;由于肌肉萎缩,肌组织减少,内源性肌酐产生减少,即使当 Ccr降低到正常的 35%时,老年人的血肌酐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孔秀珍[9]等回顾性分析 114例高血压患者,发现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随 Ccr的降低而升高,Ccr<50ml/min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92.5%,故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 Ccr明显降低,是易发生心脑血管合并症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估计预后的一个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RAS系统与年龄的关系。随年龄增加,血浆PRA、AngⅡ浓度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平均舒张压下降而脉压增大。

      【参考文献】

      [1]Duggan J,Kilfeather S,O'Brien E,et al.Effects of aging and hypertension on plasma angiotensinⅡand platelet angiotensinⅡreceptor density[J].Am J Hypertens,1992,5:687-693.

      [2]Watson RD,Stallard TJ,Flinn RM,et al.Factors determining direct arterial pressure and its variability in hypertensive man[J].Hypertension,1980,2(3):333-341.

      [3]Korkusko OV,Kalinovskaja EG,Asinova MI.Change in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aging[J].ZFA,1987,42(1):51-59.

      [4]刘 梅,郭艺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4):499-501.

      [5]郭艺芳,Phyllis K,Stein,等.血浆儿茶酚胺肾素醛固酮与血压的昼夜节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6-29.

      [6]王宏宇,张维忠,龚兰生,等.高血压病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肥厚关系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177-180.

      [7]许朝祥,王耀国,杜心清,等.主动脉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6):535-538.

      [8]Mahmud A,Feely J.Arterial stiffness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J].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2004,5(3):102-108.

      [9]孔秀珍.内生肌酐清除率在高血压病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1):87-88.

    ↑上一篇: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状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北方老年人和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L296Q突变的缺失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