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复发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1-11-07  浏览次数:572次

      作者:章浩明,李蓉娣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富阳

      【关键词】 复发抑郁症 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因素涉及应激源、人们的认知评价的作用和心理应激的反应、社会支持的影响等各个方面。有报道称[1,2],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异常,但社会支持的缺乏又可以作为应激源,对抑郁症产生不良影响,抑郁的反复发作会引起慢性抑郁残缺症状的加重或成为难治性抑郁,缓解的时间会缩短,生命质量下降和功能残疾加重[3] 。社会支持对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影响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精神科2007年1月~2008年6月就诊患者,均符合:①《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反复发作抑郁症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③无严重心、肝、肾、脑等器质性疾病史,当前血尿常规、生化及心电图无异常,女性患者非妊娠或哺乳期。

      入组病例107例,男48例,女59例,年龄15~59岁,平均(32.68±10.80)岁;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5.71±2.60)年;婚姻状况:未婚53例,已婚54例,离婚1例。发病诱因:有明显诱因71例,无明显诱因35例,诱因不详1例;起病形式:急性起病34例,亚急性起病48例,缓慢起病25例。

      2 方 法

      2.1 调查工具 ①社会支持量表(SSRS)[4],共含10 条问题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四个维度计算分值。②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SDSS)[5]。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6]7项症状因子分,即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和总分等组成。④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7],分为主观依从性、客观依从性、功能影响度、依从性总评四个维度计算分值。⑤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amily interview Scale,FIS)[8]7项症状因子分,即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生活影响、家庭功能活动、影响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主观负担。

      2.2 调查方法 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包括:调查方法、程序、量表评定等内容的培训,评定的一致性检验:Kapper系数为0.82~0.94。对入组患者由专人负责完成一般资料登记,然后实施完成各项调查内容。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审核后,用SPSS软件使用频数分析、U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结 果

      3.1 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常模[8]的比较分析 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常模比较,客观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影响社会支持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以社会支持量表(SSRS)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项症状因子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治疗依从性(ITAQ)、家庭照料负担量表,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生活影响、家庭功能活动、影响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主观负担为自变量。影响主观支持的作用由大渐小依次为HAMD迟缓因子、婚姻、HAMD总分;影响客观支持的作用由大渐小依次为功能影响度(ITAQ)、HAMD迟缓因子、社会功能缺陷(SDSS)、家庭经济负担(FIS);影响支持利用度的作用由大渐小依次为社会功能缺(SDSS)、家庭成员心理健康(FIS)、家庭经济负担(FIS)、客观依从性(ITAQ)。

      4 讨 论

      抑郁症是一类容易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生活事件、药物、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反复发作。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症反复发作的重要调节变量。个体的社会支持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相应的生活环境[9]。从心理学层面分析,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要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主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或情绪上的支持,包括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利用度则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本项结果显示,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与常模人群比较,患者获得客观支持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抑郁症患者获得患病角色之后,容易从家庭及周围环境获得较多的支持。当然,抑郁个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其客观社会支持程度产生影响。自知力、社会功能和心理状态影响到患者与周围人群的交往和沟通,进而影响患者所获得的客观支持。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患者所获得的物质支持。尽管获得了更多的客观社会支持,抑郁症患者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他们的得分与常模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影响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症的症状水平和婚姻状况。抑郁症状好转的患者主观支持较好,这与患者抑郁症状影响患者自知力和判断辨认能力有关。已婚患者主观支持好于未婚,提示配偶对患者支持的主观感受非常重要。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水平高、家庭经济负担少、患者客观依从性好与社会功能缺陷少与支持利用度有关。女性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男性,可能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差异有关。

      【参考文献】

      [1] Huang XH.The clinical correlation study and the effect of fluoxetine intervention on poststrke depression[J].Zhongguo Linchuang Kangfu,2002,9(15):22962297.

      [2] Gao Z,Liu QG,Jiang C.Study on the relative fa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stroke acute phase[J].Zhongguo linchuang kangfu,2002,(13):18901891.

      [3] 沈渔邨.心境障碍.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2.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3.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C].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7481,140142.

      [6] 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0138.

      [7] 刘华清,张培炎,尚岚,等.“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5,7(3):158.

      [8] Pais,Kapur RL.The burden on the family of a p psychiatric patient:development of an interview schedule[J].Br J Psychiatry,1981,138 (4):332.

      [9] 许冬梅,杨杰,吴新荣,等.生活事件、个性、行为特征与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57458.

    ↑上一篇: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及临床特点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