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烧伤外科学》

    289例小儿烧烫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135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杨雄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闫志文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田宝祥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小儿烧烫伤较为常见,约占同期烧伤患者的25%左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目前吉林地区小儿烧烫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以预防或减少小儿烧伤的发生,减轻其损害的程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烧伤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所有因烧烫伤住院的患者1 136例,调查分析0~12岁小儿烧伤患者,共289例。

    1.2 分析方法:对小儿烧伤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部位、程度、地点、好发季节、院前处理以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率及病死率:本院同期住院烧伤患者总数为1 136例,其中小儿烧烫伤患者289例,占总数的25.4%;小儿烧烫伤死亡3例,占小儿烧烫伤患者的1.04%。死亡原因:2例死于重度吸入性损伤,1例死于脑水肿、脑疝。小儿烧伤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表1 小儿烧伤年度分布及占烧伤住院患者的百分比(略)

    2.2 小儿烧伤年龄分布:1~3岁患儿发病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为0~1岁,7~12岁年龄组最低0~1岁45例(15.6%),1~3岁183例(63.3%),3~7岁34(11.8%),7~12岁27例(9.3%)。

    2.3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289例中,男154例,占53.3%,女135例,占46.7%,男女比例为1.14∶1,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别不明显。

    2.4 小儿烧伤的原因分布:热液烫伤者(主要为热水)比例最高,占79.2%,明显高于其他组,其次为火焰烧伤、电烧伤、其他烧伤。热液烫伤229例(79.2%),火焰烧伤31例(10.7%),电烧伤16例(5.5%),其他烧伤13例(4.5%)。

    2.5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头面颈部142例,占24%,上肢315例,占53.2%,下肢366例,占61.8%,躯干248次,占41.9%,双臀会阴部95次,占16%。以四肢烧伤较为多见,常为多个部位同时烧伤。

    2.6 小儿烧伤的程度分布:根据文献标准[1]进行判定。轻度61例(21.1%),中度156例(54%),重度53例(18.3%),特重度19例(6.6%)。中度烧伤者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2.7 小儿烧伤地域分布:市内36例(12.4%),郊区及县镇47例(16.3%),农村206例(71.3%),农村和城市比为5.72∶1,有明显差异性。

    2.8 小儿烧伤发生的季节分布:季节以春夏季最多,占(69.8%),秋冬相对要少,与北方农村春季农忙,对小儿照顾不周,及夏季气温高,衣着相对较少,易被烫伤等因素有关。

    2.9 入院前处理情况:未处理者177例,占61.2%,非正规处理者75例,占26%,正规处理者37例,仅占12.8%。部分病情较重患儿因早期未能及时行正规处理,致烧烫伤创面加深,病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治疗难度。

    2.10 监护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文化者108例,占37.4%,中学文化者154例,占53.3%,大专以上文化者27例,占9.3%,监护人文化程度低的小儿烧伤的发生比率高。

    3 讨论

    近年来,烧伤遗留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的伤害及负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识,因而烧伤的预防工作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小儿烧伤预后较差,对患儿身体及心理发育均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故小儿烧伤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对小儿烧伤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将有助于了解小儿烧伤的特点,为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信息资料,有助于对群众进行科学卫生知识宣传、普及,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有利于烧伤专业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烧伤防治体系,使患者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损伤的危害。

    本组资料小儿占同期烧伤住院人数的25.4%,发病率呈较高状态。其中1~3岁发生率最高,占63.3%,因为此年龄段的小儿正学走路或走路动作不协调、好奇心强,又不知危险,回避反应慢,意外发生时完全无自我保护能力,对此年龄段的儿童,监护人一定要特别小心地呵护。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小儿好奇心重,贪玩耍,虽然其身体及智力等逐渐成长,但对热、易燃易爆、电和化学腐蚀物品等的危害性并不十分了解,家长、托管人员和学校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应加强教育和管理。本组病例与以往文献报道有所不同[2-3],烧伤患儿性别比例差异不大,以往认为男孩好动,导致受伤机会增多,但现在这方面的区别已不大,甚至女孩更淘,故在看管过程中男孩女孩应同等重视。

    本组病例小儿致伤因素以热液烫伤最多,其中热水烫伤占绝大多数,与患儿生活中接触此类热源机会较多有关,应加强宣教,如较多患儿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先放热水,在取凉水过程中患儿自行进入澡盆致烫伤,因此改变不合理习惯,洗澡时先放凉水,后加热水,调好水温后再让患儿接触,可防止此类烫伤发生。其他如对热水瓶、热水杯等热源的妥善放置,北方农村“锅连炕”的不合理设计进行改良等,均可降低小儿烫伤发病率。

    本组资料显示,小儿烧烫伤发生率呈现季节差异,以春夏为多,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农村春季农活较多,家长对患儿看管疏忽而致伤,夏季气温高,易出汗,洗浴及饮水的频率增加,接触热源的机会增多,小儿衣着少,一旦接触热源,容易直接烫伤。

    本组小儿烧伤发病呈现城乡分布地域性特点,农村患儿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患儿,这主要是目前城市与农村经济状况、科学文化水平、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所导致,本组资料显示监护人文化程度越低,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家庭子女越多,小儿烧伤的发病越高。近年来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经济上的压力,很早结束学业,外出务工,小儿转变为长辈看管监护,且农村多为多子女家庭,由于城乡监护人之间对安全知识、科普、育儿知识、看护能力、应变危机处理能力的差距,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小儿烧伤远远超出城市家庭。因此,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病率关键在于降低农村小儿烧伤发病率。

    最后,本组数据显示,小儿烧伤入院前未处理及非正规处理者比例高达87.2%,延迟入院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主要与人们对烧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农村交通状况差、乡镇基层医院缺乏烧伤治疗经验和条件等因素有关,由于烧伤后未做即刻正确处理和及时住院治疗,从而使许多患儿休克期出现延迟复苏导致休克期渡过不平稳,烧伤创面处理不当,由浅度创面发展成为深度创面。有研究表明[4],延迟复苏是引起烧伤后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故小儿发生烧烫伤后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理,以及及时至正规烧伤专科医院就医对改善患儿预后尤为重要。

    由于小儿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皮肤薄嫩,在相同的热力作用下,较成人烧伤程度重,致残率高,它不仅阻碍小儿的身体发育,同时也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对家庭带来精神、心理上的伤害,作者认为小儿烧伤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重点放在农村。

    【参考文献】

    [1]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金先革,晁生武.西宁地区1393例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对策[M].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8):2869.

    [3]李宗瑜,黄丽滨,宋洪江,等.3403例小儿烧伤统计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00,16(2):116.

    [4]谭嘉韬,陈 锋,李 巍,等.小儿重度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4(6):31.

    ↑上一篇: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rh-aFGF治疗二度烧伤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