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622次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主要对280例不同年龄的非骨质疏松症人员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测定,了解骨代谢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和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行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来我院体检或住院的人员共280例。每十岁为一个年龄组,分为6组,各年龄组男女人数大致相同。所有人员均进行健康检测,排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代谢性骨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研究方法:Ⅰ型胶原C-末端肽使用TOSOH AIA600Ⅱ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骨钙素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应用动态速率法原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BECKMAN Au2700型检测。骨密度测量仪为DiscorageA型,数据库使用的仪器自带“中国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标准数据库”,诊断标准是WHO关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1.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期的前3个组别间几乎没差别,只是到了50~59年龄组才开始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此增幅比较平稳而且在组间也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表1 女性不同年龄组骨代谢转换生化指标的含量比较( s x± )组别 例数 ALP (U/L) B-Crosslap (ng/ml) BGP (ng/ml) B-Crosslap/ BGP 20~29岁 20 53.8±3.2 0.201±0.092 3.314±1.677 0.058 30~39岁 27 52.2±8.6 0.198±0.047 3.232±1.802 0.063 40~49岁 34 53.6±12.2 0.203±0.097 2.678±0.686 0.076 50~59岁 30 64.1±15.3 0.292±0.138 3.709±1.893 0.075 60~69岁 17 67.7±16.3 0.376±0.159 3.957±2.126 0.098 ≥70岁 7 70.8±20.4 0.462±0.212 4.068±2.187 1.132 表2 男性不同年龄组骨代谢转换生化指标的含量比较( s x± )组别 例数 ALP (U/L) B-Crosslap (ng/ml) BGP (ng/ml) B-Crosslap/ BGP 20~29岁 18 68.8±17.2 0.261±0.082 3.414±1.987 0.079 30~39岁 31 57.2±9.1 0.283±0.087 4.662±2.345 0.063 40~49岁 35 61.6±13.2 0.309±0.107 4.153±1.386 0.074 50~59岁 32 55.1±16.3 0.312±0.119 3.709±1.893 0.089 60~69岁 19 66.7±15.3 0.348±0.129 3.257±1.176 0.104 ≥70岁 10 58.8±15.4 0.378±0.139 2.958±1.087 0.112 

    3 讨论

    骨重建水平随着年龄而变化,在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重建生化指标显著高于成年人,同时伴随骨密度的快速增加,青春期末,骨转换指标快速降低,接近于成年入水平,这和峰值骨量期骨转换降低相关,成年后,骨吸收作用将超过骨形成,个体的骨量将每年以0.5%左右的速度下降[1-2]。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骨质疏松症。本试验结果显示Ⅰ型胶原C-末端肽/ 骨钙素的比值在男女性间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随年龄的增大,骨吸收逐渐大于骨形成。碱性磷酸酶(ALP)是成骨细胞早期分化的标志,骨钙素是成骨细胞成熟的标志,ALP及骨钙素的表达程度可以反映骨的形成进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主要是由成骨细胞分泌,能够较好地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变化,是特异的骨形成指标,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高,骨形成水平在降低[3]。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及时、灵敏等优势,可以及时反映出骨的转换水平,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性,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为建立各年龄组的参考范围和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4 参考文献 

    [1] Sambrook P,Cooper C.Osteoporosis[J].Lancet,2006,17(10):2010. 

    [2] 张 瑾,邓敬兰,欧阳巧洪,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3):319. 

    [3] Kusumi T,Kusumi A.Osteocalcin/bone gla protein(BGP)[J]. Nippon Rinsho,2004,62(2):136. 

    [收稿日期:2013-06-26 编校:郑英善]

    ↑上一篇: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分析
    ↓下一篇: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