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玉津酒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7-19  浏览次数:536次

      作者:杨国刚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摘要】 研究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的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玉津酒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患者连续服药80 d后,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患者服药前后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IL6及sIL6R水平。结果 服药后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比值、IL6、sIL6R水平均比服药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可降低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减少IL6、sIL6R分泌水平,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抑制免疫功能有关。

      【关键词】 玉津酒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功能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能力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本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西医在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有效方案和预防措施。我们以中医理论和结合现代药理为指导,应用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等作用的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临床治疗观察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实验通过检测患者服用玉津酒前后外周血中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血浆IL6和sIL6R水平,研究玉津酒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并为本病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由吉林市第二医院提供,患者诊断均符合《类风湿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7.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8年,平均4.7年。治疗前半年及治疗中未服用其他治疗该病的药物。

      1.2 药物与治疗

      玉津酒由党参、黄芪、防风、大活等25味中药加入一定比例的玉津液配制而成(本院研制)。病人每天早晚各服用25 ml,40 d为1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于治疗后静脉采血做各项检测。

      1.3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测定

      用EDTA K2抗凝的无菌真空采血管采集病人静脉血。4℃离心,提取0.5 ml血浆,置-70℃冰箱冻存,用于IL6和sIL6R水平检测。剩余血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加细胞冻存液,置液氮中保存。

      取液氮中保存的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成批检测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

      用IL6试剂盒(Genzyme公司)、sIL6R试剂盒(Immunotech公司),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IL6、sIL6R水平,操作按说明方法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 果

      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测定结果见表1,患者治疗后,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L6、sIL6R水平测定结果见表2,血浆IL6、sIL6R含量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 1 治疗前后患者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变表 2 治疗前后患者IL6及sIL6R水平的比较

      3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染、遗传因素有关,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1]。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内有产生类风湿因子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EB病毒的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类风湿因子,它与天然IgG结合的能力较差,最易于人和动物的变性IgG或免疫复合物中的IgG结合。类风湿因子与体内变性的IgG结合,在血液循环中形成的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引起慢性进展性免疫炎症性损害。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小关节发病,向心对称性发展,老年病人可能存在远端大关节受累,畸形常见。也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伤,如血管炎、皮下结节等。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妊娠时,病情通常减轻,分娩后有时会病情加剧。

      目前,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外还有抗T淋巴细胞及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等进行试验性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制剂较多,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疗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4]。本实验用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多年临床观察具有良好的疗效。玉津酒由当归、黄芪、防风、大活等25味中药及玉津液配制而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等功效。有关该药的具体药理作用还不明确。

      本实验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玉津酒前后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IL6和sIL6R水平,以探讨玉津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药理作用。

      IL6具有促进T、B淋巴细胞活化、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为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56]。IL6R有可溶性(sIL6R)和膜性(mIL6R)两种,由配体特异性结合链和信号传递链(gp130)组成。sIL6R与IL6结合后可进一步结合gp130,发挥与mIL6R同样的作用。sIL6R作为受体,可增强IL6的生物学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使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疾病过程中持续被活化,造成免疫功能紊乱。本研究对服用玉津酒80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上述免疫指标的测定。其结果显示治疗后病人的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L6和sIL6R活性水平均有降低,证明玉津酒有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即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免疫抑制有关,这与该病的发病机理及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相符。

      【参考文献】

      [1] 蒋永亮,方剑乔.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7,35(1):5658.

      [2] 邹方昕.顽痹消汤(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35(1):4042.

      [3] 袁作武,袁有信.复方雷公藤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肿痛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6):1516.

      [4] 王典瑞,刘长江,林学奇,等.玉津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1(3):150152.

      [5] Papanicolaou D A,Wilder R L,Manolagas S C,et al.The pathophysiologic roles of interleukin6 in human disease[J].Ann Intem Med,1998,128(2):127137.

      [6] Hirano T,Akira S,Taga T,et al.B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interleukin6[J].Immunol Today,1990,11(2):443449.

    ↑上一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人皮肤血管瘤
    ↓下一篇:桡骨小头半脱位50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