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11  浏览次数:507次

      作者:赵治龙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骨科,固原 756000

      【摘要】 为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输入甘露醇脱水消肿和(或)行切开减压,减压有效并骨折者Ⅱ期行骨折固定,无效及晚期者行坏死物清除保肢或截肢等治疗。结果,经早期减压和脱水疗效良者7例,4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例截肢。认为早期减压是治疗关键,重视创面处理,防止感染,骨折者适当固定制动以及综合治疗,对患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于创伤等原因致肢体肿胀,骨筋膜室压力增高,血循环障碍而继发肌肉、神经等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组症候群。常并发于骨与关节损伤,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造成肢体功能严重丧失或截肢。自2004年8月—2007年11月我院先后收治和院外诊治失误后转来的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1岁(平均33.2岁)。小腿8例,前臂3例,手1例。机械绞压伤2例,跌伤9例,血管损伤1例,其中胫腓骨骨折8例(1例合并脑外伤),尺桡骨骨折3例,无骨折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时间最短2~4h,最长24h,平均7~10 h。

      1.2 治疗

      本院收住的12例患者,行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术,同时有骨折者简单外固定,有血管和神经损伤者处理之,术前、术后反复使用甘露醇、活血化瘀及抗生素治疗,后期适当加强患指(肢)功能锻炼。其中外院1例当时清创缝合术,并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和抗生素治疗,但肿胀、疼痛等症状体征继续加重,以骨筋膜室综合征转入我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间为伤后8~72h;2例小夹板外固定;9例手法复位,彻底切开减压,支持疗法,抗生素等治疗。

      1.3 结果

      本组 7例治愈,伤肢肿胀完全消散,肌肉无坏死,皮色和皮温正常,活动正常,切口愈合,无指(趾)功能障碍;4例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指(趾)功能障碍;大腿中下1/3截肢1例;治愈率为58.33%(7/12)。

      2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发病隐匿,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2.1 早期诊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极其重要,疼痛、感觉异常和因肌肉受累所致被动牵拉试验阳性是早期应密切注意的表现。局部疼痛是本综合征的早期且唯一主诉,但往往易被误认为是原发性损伤,所以感觉和被动牵拉试验是临床医师应该经常检查的项目。神经对缺血最为敏感,且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对早期定性最具有意义,被动牵拉试验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又是定位依据。组织压测定是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确切依据,当其高于4.0kPa[1],可以明确诊断。本组12例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出现时间最短2~4h,最长24h,平均7~10h。

      2.2 治疗原则

      降低压力、促进回流、减少渗出、改善血循环、恢复供血。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时机选择应以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为前提。对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肢体,一经确诊,要立即充分切开减压。本组1例前臂骨折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因未及时手术贻误手术时机,致使有轻度手指力量减弱。筋膜应全长切开,若肌肉明显坏死,应将其切除;若肌肉尚有活力,应敞开切口,待血循环改善,水肿消退后,做皮肤二期缝合或植皮。切开解压后,血循环可望改善,但仍应警惕发生缺血—再灌流综合征,大量坏死组织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故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治酸中毒、高血钾、肾衰、心律不齐、休克、败血症等致命性并发症。

      2.2.1 综合治疗

      (1)重视甘露醇的应用,早期常规预防性运用甘露醇,配合冷敷等治疗,可预防或减轻骨筋膜室的高压力。对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入院后甘露醇的反复使用可使症状及肢体继续肿胀的趋势得以控制[2],另外,筋膜室切开减压后,血管受压解除,肢体组织出现再灌注,继发再灌注损伤,肌肉、神经反应性水肿,此时甘露醇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水肿,保护肌肉、神经细胞不受损害,从而为伤肢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本组12例患者均反复使用甘露醇。(2)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炎治疗,积极防治失水、高钾血症、心律失常、败血症、休克及肾衰。

      2.3 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医源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对于行石膏或夹板外固定的患者,如出现患肢疼痛进行性加重、伤肢麻木、被动活动手指或足趾引起剧痛,应考虑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2)预防减压后再灌注损伤,除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外,还需预防减压后的再灌注损伤问题。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提出三低(低温、低压、低灌),应加以注意[3]。(3)预防挤压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若处理不当,骨筋膜室内组织或肢体坏疽,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将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坏死肌肉释放出大量肌球蛋白和钾离子,可致急性肾衰竭、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等,这些严重的全身反应即挤压综合征。(4) 提高对隐匿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认识,对于合并有脑外伤或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易忽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四肢骨折的病人,外固定的石膏、绷带不宜过紧,尤其是早期要密切观察。本组1例Volakman挛缩为外院发生。手足及大腿这些少见部位也可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予以注意。(5)重视血管内原因所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当患肢行确切的减压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则应高度怀疑患肢筋膜室综合征为血管的损伤和血栓形成所继发。本组1例胫腓骨双骨折,行骨折内固定后第1天,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当即行深筋膜切开减压,术中见各室肌群血供差,明显水肿,考虑为骨折端损伤动静脉所致。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279.

      [2]蔡卫东,方煌.半量甘露醇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国康复,2005,20(1):33-35.

      [3]黄成柏,唐化政.骨筋膜室综合征39例诊治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7,4(5):377-388.

    ↑上一篇:骨折手术后患者的焦虑发生状况与流行特征
    ↓下一篇:逆行指动脉岛状瓣并指神经吻合治疗指端皮肤缺损50例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