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132例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698次

      作者:岳 煜  作者单位: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南京 210047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132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2例均为本院门急诊患者,其中男75例,女57例;年龄16~57岁,平均 岁;病程1天~5年,平均 年;初发98例,再发结石者3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132例均为急性发作期,具备上述临床表现,均经B超检查,腹部X线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确诊为泌尿系统结石。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排石汤:鸡内金、海金砂、金钱草各30g,瞿麦、石苇各20g,王不留行、川牛膝各10g,生黄芪20g,知母、黄柏、赤白芍药各15g,朴硝10g(另冲)。随证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乌药、延胡索、川楝子;镜检或肉眼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参三七;伴有发热、小便黄浊(尿检白细胞增多),加蒲公英、虎杖、鱼腥草、萆薢、荔枝草;肾盂积液者加扁蓄、萆薢、车前子、杜仲;结石嵌顿病久者,加皂刺、三棱、莪术、穿山甲;肾阴虚加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肾阳虚加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杜仲、肉桂,制附子,去知母、黄柏。水煎,1天1剂,三煎,用含矿物质少的磁化水煎药,约1800ml代饮,分4~6次服用。

      2.2 针刺推拿手法

      针肾腧、京门、三阴交、阿是穴为主,强刺激。推拿以指压法,以右手拇指按压患者背部肾腧、膀胱腧等压痛点,缓解疼痛,促进排石。

      2.3 西药治疗

      同时给予25%硫酸镁20ml,6542 (山茛菪碱) 10mg,加入5% GS 500ml(糖尿病患者用0.9% NS 500ml)中静脉滴注。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常规加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2.4 运动疗法

      疼痛缓解后,鼓励患者适当增加腰腹、下肢运动,促进排石。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砂石排出,症状消失,X线摄片结石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改善,X线摄片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未愈:症状及X线检查结石无变化。

      3.2 临床疗效

      132例患者中,治愈76例,好转41例,未愈18例,总有效率83.3%。

      4 讨 论

      4.1 泌尿系结石的病因病理

      泌尿系结石中医谓之“石淋”,与“血淋”、“腰痛”、“癃闭”也密切相关。该病因外感湿热,或恣食肥甘酒酪,酿生湿热,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日久形成砂石、阻塞肾系,不通则痛。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石淋者,淋而石出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为淋……” 戴慎等[1]认为,石淋的病位在膀胱,涉及肾、脾。湿热、气滞为石淋病发的关键,治疗时当分清虚实,实则通淋排石,虚则补益为主。

      排石汤中以鸡内金、海金砂、金钱草、石苇、牛膝、消石涤石,清热通淋;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瞿麦等中药对输尿管结石的机制,是由于利尿作用而致输尿管蠕动增强;《本经》中谓朴硝能化多种结石,以助消石排石,尤其适用于伴发热、便秘者,且其肾毒性小于硫酸镁[2];诸药皆消破之品,恐伤元气,加生黄芪以益气行水,气行则能运化药力;配合王不留行,取化瘀散结之意;知母、黄柏、赤白芍药,解热解毒,凉血滋阴,消炎止血,并可防黄芪之热性与淋证不宜;芍药阴柔,既可缓急止痛,且善引诸药之力而达膀胱,为引经药也。

      针刺推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循经取穴,如肾腧、膀胱腧、京门、三阴交等,既可缓解疼痛,又促进排石。硫酸镁、6542(山茛菪碱)为平滑肌松解剂,静脉滴注能迅速有效地解痉止痛,为一般中药口服所不能;其缓解输尿管、尿道痉挛,利于结石排出。疼痛缓解阶段,鼓励患者适当增加腰腹、下肢运动,可通过增强骨骼肌收缩,促进平滑肌收缩,有助于输尿管蠕动,并借助重力向下,也可促进排石。当然,运动量必须根据病情、结石的特点(大小、形状、部位等),因人而异。要避免过度运动,诱发或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221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Ⅲ型前列腺炎63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