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熊果酸对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3-29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郭万松1 周 悦2 孙任任2 杨 波1 周庆伟2 孔祥波1 作者单位:1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 2 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吉林 长春 13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U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熊果酸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细胞迁移法检测UA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建立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UA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各治疗组UA能较明显抑制T24细胞增殖、迁移,并在48 h抑制作用明显。 在体内使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表现具有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UA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成,其作用靶点可能为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关键词】 膀胱癌;熊果酸;血管内皮细胞;靶点

      熊果酸(ursolic acid,UA),又名乌苏酸﹑乌索酸,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存在于白花蛇舌草﹑山楂,女贞子等许多天然药物中,具有保肝﹑降脂﹑免疫调节﹑抗感染﹑抗氧化及抗肿瘤等作用〔1〕。近年来研究发现,UA不仅对多种致癌物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而且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2,3〕。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UA处理人膀胱癌T24细胞,通过体外实验及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UA对膀胱癌T24细胞及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影响,为开发一种新的治疗膀胱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UA,美国Sigma公司,批号:77521;HyClone胎牛血清,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批号:NVA0227;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Amresco公司生产;噻唑蓝,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IMDM培养基,美国海克隆生物化学制品;人VEGF,美国 ProSpecTany TechnoGene 公司。CO2培养箱,日本SANYO;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备厂生产;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酶标仪,日本EYELA公司。

      1.2 动物与细胞来源

      人膀胱癌T24细胞由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研究中心惠赠;BALB/c nu/nu裸鼠,6~8周龄,体重18~22 g,购自北京市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动物模型制备、分组及给药

      取对数生长期的T24细胞,用胰酶消化,调整活细胞浓度为5×106/ml,每只裸鼠腹股沟皮下接种上述单细胞悬液0.2 ml后,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姜黄素组及UA组。并在第2天开始给药,姜黄素及UA浓度分别为2、10 mg/kg,腹股沟皮下注射1次/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治疗21 d,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动物,计算肿瘤体积的变化,体积=0.52×长径×短径×短径。

      1.4 T24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

      将T24细胞悬浮液加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接种1×104细胞,同时添加VEGF终浓度为1 ng/ml。每个处理设6个复孔,同时加入待测样品,UA终浓度分别为60、70、80 μmol/L;姜黄素浓度为13 μmol/L,对照组加入(DSMO);37℃,5% CO2条件下,分别培养24、48、72 h后,每孔内添加终浓度为5 mg/ml MTT,在37℃,5% CO2条件下继续培养4 h,弃含MTT的细胞培养液,并用PBS轻洗1~2次,每孔加入100 μl DMSO轻微振荡器上振荡5 min,使其MTT被还原形成的蓝紫色结晶彻底溶解,用ModelDG3022酶联免疫检测仪490 nm波长测OD值,求出IC50值。

      1.5 T24细胞迁移的检测

      35 mm细胞培养皿接种5×105个T24细胞,单层培养至细胞覆盖率为95%左右,弃原培养液后,用灭菌双面剃须刀片在培养皿中央划一道线,再用细胞刮轻轻刮去一侧的细胞,并用新鲜IMDM培养液轻洗培养皿内细胞3次,吸去残液,培养皿内添加新鲜培养液3 ml,同时添加VEGF终浓度为1ng/ml和UA浓度分别为60、70、80 μmol/L的溶液,姜黄素浓度为13 μmol/L,在37℃、5% CO2培养48 h,弃原培养液,甲醇浓度(99%)固定细胞10 min,用1 ml瑞氏色素染色,15~20 min后,用双蒸水冲洗2次,自然干燥或37℃恒温箱内干燥, 在刮痕整齐侧随机选3个视野拍照,细胞计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个样本的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

      2 结 果

      2.1 UA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影响

      正常对照组细胞呈正常对数生长,而UA及姜黄素组在24 h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作用48 h及72 h表现出极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UA能显著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具有药物作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见表1,图1。

      2.2 UA对膀胱癌T24细胞迁移的影响

      UA对膀胱癌T24细胞迁移(48 h)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其迁移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见表1,图2。图1 UA作用48 h后对各组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200) 图2 UA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48 h)(×200)表1 UA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细胞迁移的影响

      2.3 UA对裸鼠移植肿瘤抑制作用

      连续治疗裸鼠皮下移植肿瘤21 d后,UA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抑制率为71.5%;在裸鼠体重方面,各组间鼠重无显著性差异,与实验前相比体重改变也不明显。见表2。表2 熊果酸对裸鼠肿瘤抑制作用

      3 讨 论

      近几年研究表明UA可通过细胞毒作用、增殖抑制、诱导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人类卵巢癌细胞SKOV3系、MCF7乳腺癌细胞系等多种肿瘤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本研究显示,随着UA药物浓度从60 μmol/L增加到80 μmol/L,作用时间从24 h至48 h,UA能明显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并具有药物作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瘤体边缘皮下注射UA浓度10 mg/kg,1次/d,连续治疗21 d,能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抑制率达7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提示UA抑制血管退化同时,可以引起瘤体的消退,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体重未见明显变化,无异常反应及死亡。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与动物实验均证明了UA具有明显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并且在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作用机制可能直接作用靶点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处于无血管期,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UA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

      【参考文献】

      1 Tian Z,Lin C,Zheng RX,et al.Antihepatoma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urso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isolated from Aralia decaisnea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8749.

      2 Ikeda Y,Murakami A,Ohigashi H.Ursolic acid,an antiand proinflammatory triterpenoid〔J〕.Mol Nutr Food Res,2008;52:2642.

      3 Tsai SJ,Yin Mc.Antiinflammaatory protection of oleanolic acid ursolic acid in PC12 cells〔J〕.J Food Sci,2008;73:1748.

      4 杨晓文,崔 明,莫 平.熊果酸对MCF7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4:43941.

    ↑上一篇:P63蛋白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和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膀胱安全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