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经尿道电切术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22例

    发表时间:2012-03-08  浏览次数:696次

      作者:叶振辉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横拦医院,广东中山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丝裂霉素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对22例经病理确诊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年龄23~72岁,平均36.8岁。病史7~67个月,平均35个月。临床表现:单纯尿频4例,尿急、尿频、尿痛7例;反复尿急、尿频、尿痛,伴终末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11例。尿常规白细胞+~++12例,红细胞+~++8例。中段尿培养阴性16例,有致病菌生长6例,其中4例为大肠杆菌,2例为变形杆菌。B超及IVP均未发现异常。患者均无泌尿系结石病史,无排尿困难或尿失禁。行尿道膀胱镜检,镜下可见病变形态为大小不等的黏膜滤泡样改变,或呈息肉样突起,或呈水草样,成簇存在,病变单发或多发,病变区黏膜凹凸不平,充血水肿,血管纹理增粗,间有点状出血点,但绒毛或滤泡上无血管生长,个别病例形成较大的息肉样外观,肉眼观误认为肿瘤。22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腺性膀胱炎或腺性囊性膀胱炎,病变均位于膀胱三角区。无一例并发膀胱颈梗阻及尿失禁。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硬外麻或腰麻下用F24Wolf电切镜,经尿道电切术,去除所有上皮细胞性病变黏膜固有层,深达正常的浅肌层,范围则超过肉眼可见病变周边2 cm。先切除部分病变黏膜组织并取出送病检。5例并发膀胱颈抬高者行膀胱颈电切术。留置导尿管1~5天。并在术后7天开始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每次20 mg+生理盐水40 ml,灌注时注意改变体位,向膀胱四个方向灌注并保留1 h以上,疗程为每周1次,共6次,后改为1个月1次,共6次,同时口服宁通解痉和罗红霉素抗感染4~6周,术后1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每月复查血、尿常规。

      3.疗效判断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尿道膀胱镜复查加活检黏膜正常;好转: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间歇性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偶有血尿,膀胱镜复查黏膜无明显异常,活检有慢性炎性病变;无效:症状无改善,术后膀胱镜复查或活检仍有腺性膀胱炎病变;复发:术后3个月镜检加活检无异常,但6个月后复查出现腺性膀胱炎。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原有膀胱刺激症状及肉眼血尿均消失,灌注治疗无血象异常改变及其它副作用。随访时间8~40个月,各种症状治愈8例,明显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1.8%,2例术后4个月复发,病理活检确诊后,再次经尿道电切术,目前在随访中。

      讨论

      Von limbeck1887年首次描述腺性膀胱炎,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1],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神经原性膀胱有关,即可能是上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膀胱黏膜上皮化生的结果[1]。以往认为腺性膀胱炎是少见病,但随着腔镜技术的开展,以及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近来有增多的趋势[2]。本组22例均被拟诊为女性尿道综合征,无尿道感染的证据,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经行膀胱镜检和病理活检才确诊。故我们认为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对女性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常规行膀胱镜检查必要时加活检,可大大提高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率[2]。腺性膀胱炎的病理尚不清楚。研究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增生与组织转化并存的病变,其过程为尿路上皮增生凹入黏膜固有层以下形成Brunn巢,其内出现缝隙或形成分支状或环状管腔,中心出现腺性组织转化形成腺体结构, 与此同时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故称之为腺性膀胱炎。在此过程中如果膀胱Brunn巢的中心部细胞变性形成囊腔,称为囊性膀胱炎,此种改变少于膀胱Brunn巢及腺性膀胱炎,但也相当多见。囊性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可以认为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或囊性与腺性改变往往合并存在,故称为囊腺性膀胱炎[3]。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膀胱刺激症状,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变部位主要在三角区及颈部,且发病呈多中心性。在膀胱镜下主要表现为膀胱黏膜的滤泡样改变或乳头状增生,有时与膀胱乳头状肿瘤难以区别,但仔细观察可见腺性膀胱炎滤泡样组织末端透亮且无血管长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应积极治疗[4],对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首先应消除感染、梗阻及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然后根据病理类型、部位及范围做相应的治疗。我们认为对病变局限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切除病变组织,术后规律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是值得优先采用的方法,手术完全可以切净病变组织,关键是电切切除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应切除全部病变黏膜,切除深度必须达肌层,对创面可见腺样组织者(常有乳头状突起和小囊肿形成,囊腔内含透明或混浊液体)可切至深肌层,甚或达浆膜层(镜下可见闪亮脂肪组织),然后用滚动电极烧灼。丝裂霉素是一种化学毒性药物,可直接破坏DNA,干扰DNA复制,主要作用于S期,对G0期无作用,从而可抑制异常膀胱黏膜的非正常增生及不典型增生[5]。其分子量大,不经过黏膜吸收,膀胱灌注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同时全身副作用小。本组经尿道电切术及术后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2例,疗效满意,且创伤小,可重复等特点,故认为此种方法对病程短、病变局限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1.

      [2]赵国防,胡 毅,万小华.女性腺性膀胱炎26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7):402-403.

      [3]郭应禄,曾 荔.临床泌尿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58-161.

      [4]Lancelin F,Anibjar R,Villette J,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as a 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J].BJU Int,2000,85(9):526-531.

      [5]苏新军,胡礼泉.李世文,等.腺性膀胱炎(附25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17(6):282-283.

     

    ↑上一篇:前列腺电切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分析 及预防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引起逼尿肌功能障碍药物治疗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