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12  浏览次数:560次

      作者:刘明林

      【关键词】 肿瘤

      我院自1985的6月~2002年12月,共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302例,全部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302例,男198例,女104例;年龄3~65岁,平均年龄39.9岁,其中25~48岁占本组的71.63%。胸闷122例,胸痛106例,咳嗽87例,吞咽困难44例,声音嘶哑23例,颈静脉怒张、面部浮肿25例,重症肌无力29例,Horner综合征5例。同时具有2种以上症状者109例。辅助检查:仅凭X线胸片发现者98例,X线结合纤维食管镜、纤维支气管镜、CT、MRI检查发现者133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吸出物涂片细胞学检查确诊者11例,经纵隔镜检查确诊者3例;无症状者57例。

      1.2 治疗方法 全组均经手术治疗,右侧开胸179例,占59.27%;左侧开胸101例,占33.44%;其中后外侧切口219例,占72.51%;前外侧切口61例,占20.19%。胸骨正中切口22例,占7.28%。肿瘤及囊肿完整切除285例,占94.37%,其中肿瘤+肺叶楔形切除5例,肿瘤+心包部分切除6例,肿瘤+上腔静脉袖状切除人工血管置换2例;姑息性切除11例;探查活检术6例。

      1.3 肿瘤、囊肿位置与病理 前纵隔有畸胎类肿瘤113例,胸腺瘤71例,脂肪瘤6例;中纵隔有支气管囊肿19例,淋巴瘤、心包囊肿各7例;后纵隔有神经源性肿瘤72例,肠源性囊肿7例。

      2 结果

      术后1年内随访22例,3年内随访107例,5年内随访173例。除探查者6例均在3~5月内死亡外,恶性肿瘤5例发生转移,其余病例经CT检查未见复发,情况良好,均可胜任日常工作。

      3 讨论

      3.1 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为胸部常见疾病之一,但不易被早期发现,少部分病人在无症状期常因其他原因做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大多数病人因病灶逐渐增大压迫其周围脏器出现症状后而就诊。正、侧位胸片是确定诊断的基本手段,胸透可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形状、密度、有无搏动、钙化或骨质阴影,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或随呼吸而改变其形态。对肿瘤及囊肿较大且近胸壁者可经皮穿刺检查,将抽吸物涂片或病理检查也可做出正确诊断。对支气管囊肿、肠源性囊肿及其邻近组织肿瘤及囊肿行气管和食管镜检查,以了解其与气管和食管的关系。本组23例行纤维气管和食管镜检查,通过观察气管、支气管和食管自身及外压现象提供依据。胸部CT和MRI检查其优点为无创伤、其横断影像可充分显示纵隔解剖和病灶,为纵隔肿瘤及囊肿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可通过观察其内有无液体、脂肪、钙化、骨质和CT值等借以评估肿瘤及囊肿的性质。由于可显示组织间隙的改变,故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同时还能意外发现肺及胸膜有无转移,从而降低了探查率。纵隔肿瘤的位置对于诊断肿瘤组织的来源至关重要,比如97%的畸胎瘤位于前纵隔,需与胸腺瘤鉴别 [1] 。

      3.2 治疗原则 对于大多数纵隔肿瘤及囊肿,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尽管多数纵隔肿瘤及囊肿为良性,但术前具体病例有时尚难做出肯定诊断。此外,某些良性肿瘤尚有恶变可能,一些囊肿或囊性畸胎瘤有继发感染和穿破危险,肿瘤及囊肿继续增大后压迫邻近重要器官,引起某些并发症而造成手术切除困难。所以,除了绝大多数淋巴瘤适合放疗、化疗而不适合手术外,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3.3 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术后处理 对于一部分肿瘤及囊肿与大血管粘连甚重时,为安全起见可不勉强“完整切除”肿瘤及囊肿,可在包膜内分离或将靠近大血管的瘤体尽量切除,残留部分用电灼或石炭酸烧灼,既安全又不影响手术效果。分离肿瘤及囊肿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切忌盲目锐性分离,对体积大、张力高的囊肿应先穿刺减压,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另外可预防局限性复张性肺水肿,然后直视下分离。肿瘤及囊肿与心包或心底粘连严重时,可选开心包探查,而后分离切除肿瘤及囊肿,必要时切除部分心包。在分离切除神经源性肿瘤时,应彻底结扎瘤体营养血管,以免近心端血管断端回缩至椎管内造成血肿,压迫脊髓造成脊髓损伤。在恶性肿瘤侵及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时,可将受累部分静脉切除,用人工血管置换,本组2例,效果良好。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在行胸腺切除的同时一定将前纵隔脂肪组织全部清除干净,以防复发。对术前有支气管严重受压、有气管软化可能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术后宜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时间,以保持呼

      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

      1 赵福元,安若昆,王恩桐,等.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0,6:159-161.

    ↑上一篇: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窒息24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治体会(附108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